|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关闭
×
《无证之罪》已看完,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逻辑清楚、推理精彩并且感人的悲剧。6 Z+ Z4 T' g# \
紫金陈丝毫没有在连环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上做遮掩,做文章,于是在他字里行间的暗示下,基本上当骆闻决定帮助小情侣的时候,就可以断定他是嫌疑人了。这是非常冒险的一种写作方法,然而读到这里,却并没有因此而产生读不下去的感觉,因为更大的悬念产生了:
$ Y" @ Y; X+ B8 ^" w! s1 J& d 1、他是如何帮助小情侣去破坏现场,掩盖犯罪证据的?
" J6 K" s* t! L2 K 2、他的妻女为什么失踪?到底在她们身上发声了什么?% V1 N; I0 h* n7 P. v
3、他的犯罪与妻女的失踪有什么联系?" k' r6 \/ E T# J9 k
4、犯罪现场设置为什么具备那样的特点?
! D) `5 p6 P. R- m( E9 y) y 随着情节的发展,事实一点点浮现水面......紫金陈在这部书里对于骆闻的描写是比较细腻的,非常容易博得读者的好感。其一是他妻女的失踪,其二,不同于之前他写的谋杀官员,虽然那也是除恶扬善,伸张正义,然而那个层面太大了。这里面他去具体的帮助小情侣,就有了故事的人物感,真实感。
& h" I- ?* q0 g& ^5 n6 n. b 我想正是由于紫金陈之前的作品里犯罪嫌疑人屡次能最终逍遥法外,于是对这部作品的结局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因为他不可能重复一样的套路。事实验证,果然是悲剧。
1 ?8 C! v/ I4 r4 \ 下面说说几点不足:
8 P8 r M! |+ ?: |- G& w% ?( O% ^ 1、犯罪现场设置中,在被害人的嘴里放置利群烟,这个太多余了,明显有嫁祸他人的意味。看来,给这个香烟做广告的目的是达到了。7 j1 v I/ v& e
2、一直在鼓吹逻辑学,文章结尾,通过骆闻的嘴说出了,“逻辑学比犯罪现场勘察学更有用”。这样写的话稍显作者的无知了。须知任何犯罪量刑讲求事实证据,证据从何而来?逻辑学只是推理的过程,但是最终的量刑肯定要通过现场勘查留存的证据来决定。按作者的逻辑,难道推理猜测更重于事实证据吗?
9 J% H0 f, w* x( Q4 q: D0 r1 P2 N) z 3、作者对犯罪心理学的认识太浅薄了,一直在通篇贬低犯罪心理。通过他对犯罪心理的贬低的理由、言语,我认为紫金陈对犯罪心理的认识是这样的:“基本上在走访犯罪现场周边群众或审讯犯罪嫌疑人时,通过观察目标人群的神情、语言、动作、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判断是否说谎,是否具备作案嫌疑等。”这个真不叫犯罪心理!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的话,交给测谎仪就可以了。
1 I$ Z) c& x& i 我理解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的应用通常是针对连续杀人案件,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勘查,搜集相关证据,找到案件设置相同的关键点及模式,如被害人死因、利用的犯罪工具种类、被害人衣物、饰品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有没有被犯罪嫌疑人“收藏”等等事实,来推断犯罪嫌疑人的性别、大致年龄、犯罪的动机、从事的行业、卫生的习惯、生活的偏好、居住的范围等等相关因素具有共同点的一类人,这是缩小嫌疑人圈子,以此再根据推理及犯罪证据寻找最终的作案者。建议紫金陈有时间看看美剧《cm》。" D% B9 }( B1 U8 g9 |2 L. ~5 n5 _
4、硬要把案件比作多元方程组,真没必要,我一点认同感也没有。( _: |$ M- y" p
不过这些不足不是文章的硬伤,不影响逻辑结构,不影响阅读,不影响故事脉络的梳理。只是希望紫金陈在未来的写作中,要架高一个理论并让读者认同,没必要通过贬低其他理论的办法来实现。3 Q2 w2 o: w! o6 g+ D
总之《无证之罪》是目前我看过的紫金陈最出色的作品,希望他把推理之王系列构述的愈加精彩。
4 H& [ g, K. y
& H; ~, x9 _9 ]( ^: u3 W+ x" F0 h( _: A5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