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关闭
×
刚刚入手一套书,英国科幻作家彼德.汉弥顿的《北方大道》(上下两册,奇幻基地)。 放下 前天逛书店入手一套英国科幻作家彼德.汉弥顿的《北方大道》(上下两册,奇幻基地)。看了一晚上…. 科幻推理类型原本就是喜欢的类别之一…呵呵~~~被吸引了…… 放下原本扫校鲇川哲也《死亡的风景》,先将这套书的译者序、推荐文OCR贴上, 不知道论坛里对科幻推理类型的书有兴趣的多不多… 如果有兴趣的人多的话,就列入下一批录入的计划。 两大册将近1千页…是个大工程 译者序我读过彼德.汉弥顿所有的书,第一套就是「夜之曙」(Night’sDawn)三部曲(个人大大推荐),却从来没有一本像《北方大道》这样,是这么厚重的单行本。 私以为作者在本书里尝试了一些新的叙事手法,例如跳脱惯例,没有对宇宙的设定做非常详细的介绍,而是透过来自不同社会阶层/视野的角色跟境遇去阑述;另一个不同点是在他的其他作品里,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露骨的桥段,只是无论是血腥或是淫靡的出现,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真实,呈现出一百多年后的未来,虫洞这种突破性科技(就像电力被发现与应用)发生之后,按照合理推演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逻辑,变化到了极致的众生相。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一直联想到很多最近发生在美国的社会事件,例如这几年间持续传出的漏油意外,华尔街的崩盘,在全美各地出现、想要引发1%与99%对话的占领活动,还有一些技术上的新演进,如Google Glass。在倍感真实的同时,更深的感受是警惕。 我一直觉得彼德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科幻作家。很多大师写的科幻小说都希望透过宇宙这样架空辽阔的舞台,做一些技术的探讨或是非常哲理的研究,但在彼德的作品里很少看得到这么明确的指引痕迹。的确,《北方大道》正如他所说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话说完:「未知是危险的」。这点其实没什么稀奇,读科幻/奇幻小说的人都知道,乱闯的下场常是自作孽。而我觉得彼德最强悍的一点,也是为什么我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是因为他给了每个角色很丰富的层次性、给了世界很明确的基础设定之后,就让他们各自发展,只用事件进程去牵引故事进度。也许很多人会说,他的写作步调缓慢,故事何必拖这么长?这些事件用这本书三分之一的页数就可以说完了。这个论点可能没错,但是彼德写书从来就不是强调世界或是科技,他想要讲的故事都在「人」身上。所以当读者用上帝的视野在惨叫,心想着:「你/妳怎么会这么蠢?!」的瞬间,同时也会有一种绝望的认知,充分理解这个角色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明白他们非如此不可;当这个角色最后有大勇气去做出全新思维的判断和决定时,便没有了突兀感,因为读者从头到尾都参与了角色的心理冲击历程,了解人物痛定思痛的代价。因此在彼德构织的世界里,身为读者的我不是无动于衷的事件旁观者,眼里看到的不只宇宙的恢宏、人如蝼蚁的渺小,还有每个人的所有决定都牵一发动全身的蝴蝶效应,以及对于人性的依赖与寄托希望。到最后,能够拯救人类的从来都不是科技,而是人。这一点,从古到今,乃至于不可见的未来,都不会改变。 段宗忱 二O一四年五月 科幻,也不只是科幻当科幻还在建立自身文学价值的那个年代,作者们还要承担科幻做为小说类型可能受到蔑视的挑战。在早年大师们的开拓之下,科幻早已经是不可忽视的文学类型。新一代的作者可以放手挥洒,极尽可能展现类型小说的特色,给科幻小说读者们更多更怪更不可思议的情节。再加上电影不断地把科幻创作的文字,藉助特效呈现在画面之上,便得科幻小说已经不只是文学。彼德.汉弥顿的大作《北方大道》就是一部处处让读者可以想象画面与寻思情节的小说。 未来世界、外星异形、复制生物这些经典的科幻元素在这本小说中,融合了连续杀人、无形凶手以及沧桑警探等等侦探类型典范,作者创造了大量非常合理的未来科技,也布置了很多能被拆解的悬疑,几乎每页都能让读者惊奇。本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百多年之后,人类已经有了复制技术,也可以利用虫洞移民外星,官方掌控社会的信息技术当然更是远超过《1984》的老大哥,可是街上还是有游民、帮派、贩毒、杀人,更麻烦的是出现了未来才有的新型犯罪与危险。 这本小说其实不小,整本上千页的作品中带入了很多目不暇给的人物,除了许多熟悉的类型角色,作者还成功地开创许多可以影响未来写作的创新原型,其中最抢眼的当然是那位直到最后都还让人难以捉摸的女主角安杰拉。在无所遁形的监视技术下,一群人在没有任何生物进出的豪宅里被杀害,唯一存活的她被认为是凶手,关在监狱中。然而二十年后,同样的杀人手法再度出现,安杰拉却成了唯一能抓住凶手的希望。究竟这个藏着许多秘密的女人,是魔鬼?还是天使?这本书的情节设定让我一翻开就无法放手。 打开书本前,读者也许好奇《北方大道》将通往何方?阅读的过程恐怕会不断思索它来自何处?看完,阖上书本,读者可能会开始想想,我们正站在哪里?这些问题就是科幻小说让我如此着迷的原因。 刘瑞华(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 科幻小说——敲醒现实迷障的超现实寓言说老实话,我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彼德.汉弥顿的作品。一来他写得实在太厚、太大,整个系列又往往不只一本,一旦陷入「火坑」,大概没花个大半年跳不出来。再者,以英伦新太空歌剧闻名的代表作家也有好几位,诸如执牛耳地位的伊安.班克斯(IainM. Banks)、以详实精准的科学技术描写著称的史蒂芬.巴克斯特(StephenBaxter)和亚拉斯泰尔.雷诺兹(AlastairReynolds)、马克思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肯恩.麦克劳(KenMacLeod)等,作品特色均十分鲜明,也往往成为行内专家学者研究讨论的对象。相形之下,汉弥顿尽管在市场销售量上获得莫大成功,但他的作品似乎欠缺了几项供人「指认」的代表特征。直到这次完整拜读单本完结的《北方大道》,我才敢稍稍断定,汉弥顿在概念开创的程度上的确有所不及,但他的故事就是引人入胜,进入门坎也相对较低。 简单说,汉弥顿的强项在于故事的整体布局。以本书为例,一开始的新堡市凶杀案在证实死者身分和致命死因后,才带出整部小说的真正主线——圣天秤星的异星怪物搜猎探险。读者倘若只想把故事读完、了解个全书梗概而聚焦这两条故事轴的话,所能获得的阅读乐趣并不大。呈现在你面前的,就只有尝试各种未来高科技办案手段,案情却持续陷入胶着、无从突破的警察团队,以及连怪物的毛都没瞧见的军方探险队员,一个接着一个惨遭毒手的血腥场面。 汉弥顿自然也不希望读者如此看待他的作品。只消把阅读焦点稍稍扩大,旁支的细微处往往更能触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以席德.贺斯警探为中心视角的新堡故事线,办案之余更透露出案情内外的二十二世纪欧洲社会现实面向。纵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已经迈向星际,财阀治国的影响力却更加无远弗届,公部门的决策依旧充斥着政治考虑,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只得寄生其间,偶尔从中捞点小小好处。人人都有秘密账户,站在主角立场自然是耍耍小聪明,占点便宜无可厚非,仔细想想却反映出现行政经体制发展到极致的悲哀。安杰拉(她冠上哪个姓氏感觉起来都不太妥切)的少女时代回忆,更突显出上流社会纸醉金迷与一般庶民社会的对比,以及豪门经济斗争吃人不吐骨头的狠劲。 将安杰拉的女王蜂复仇和圣天秤星怪物绑在一起,无疑是汉弥顿写作功力的绝妙展现。他刻意不把安杰拉的故事一次讲个明白,而是配合当下故事的发展唤起不同时间点的片段回忆,成功地将她形塑为不可靠的叙事者;加上探险各阶段受害者的「配合演出」,让怪物存在疑云和北家凶杀案一样,成为贯串全书的两大谜团。 国外有评论家将本书视为「第一次接触」(FirstContact)主题的科幻故事。就结果论而言,还真有几分道理。只不过,赞者大概得具备科幻套路的基本认知,才能心领神会,无缝接轨。尤其故事中段还安排完全无法沟通的「对照组」,也起到部分暗示的效果。读者就算不认同这个观点也无妨,毕竟从「无效接触」到「有效沟通」的过程本来就是剧情上的极大转折,不但是异星方面「策略选用」有所调整,也要人类思维进步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成。 于是思考的焦点又转回到北家A、B、C三支的路线选择。同为星际财阀帝国的一部分,这三支北家人恰好各自代表人类对科技文明进步所抱持的态度。A支经营北数界星际企业,停留在人类社会继续操持已经掌握在手中的政、经优势;B支则率先披荆斩棘,远赴异星开拓新利基;C支却自反而缩,退居木星卫星群一隅,试图透过科技的进步促成人类的永续发展。孰优孰劣,故事最后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事实上,无论从新堡市的凶案瓶颈、安杰拉的基因改造,抑或北家三支的兴衰起蔽,汉弥顿一再告诫读者:科技、财富、权势绝不足恃,人类文明的未来还是得建立在伦理、精神面上的不断提升。这道理并不难懂,只不过我们太常陷入现实环境和短期利益所筑成的迷障,总是需要一块砖头重新敲醒自己。 林翰昌(独立科幻奇幻撰稿人、英国利物浦大学科幻研究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