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737
- 注册时间
- 2016-7-12
- 最后登录
- 2024-11-20
- 在线时间
- 5801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21-1-19 17:24 |
---|
签到天数: 12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书库警部
- 积分
- 8737
- UID
- 39177
- 元宝
- 9319 个
- 金币
- 4961 枚
- 热度
- 1223 ℃
- 魅力
- 1459 点
- 贡献值
- 35 点
- 玫瑰
- 7 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关闭
×
借着之前的帖子http://www.tuilisr.com/forum.php ... &highlight=2018,继续18年的阅读总结。这里所谓“世界文学”,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仅仅指的是世界各地出的各种(纯)文学作品。我素来喜欢外国文学,去年也读了几百本的样子,总结起来相当困难,所以设定了几个框架。①只限小说类(戏剧、诗歌、散文并不在此榜单);②只限去年(18年)翻译出版(不包括再版)的文学作品。③这里总结的TOP10,并不以优劣多寡为基,而是以差异性来考虑的,全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涵盖了主要的几大洲(本次并未列入优秀的澳洲文学,比较残念)。
部分书籍(红色加粗)附赠电子书——有的来源于网络,有的自己扫录——回复可见。
top10
《无理时代》[日]奥田英朗
奥田英朗的小说向来好读有趣,此番更是野心不小,五组人物如卡瓦尔坎蒂般轻轻跃入读者视野后,随之而来的是各自无理而沉重的人生,它们聚焦了当今日本多种社会现象,辐射面非常广泛,探究度异常深入,最后一场车祸的串联,混成一声调子苍白而悠长的呐喊,滑向无理的深渊。国内当下现实题材的书写总让人觉得隔了一层,生硬无趣(核心作家群仍在,或者仍以“文革”“反右”为主要书写经验,就像大部分欧陆国家的许多人还在书写二战、奥斯维辛;而英美多数成功作家则是在移民经历、后殖民书写领域徘徊),早几年香港陈冠中《盛世》借近未来乌托邦设定探讨当下帝都并预言未来很吸睛,不过失之于港式快餐般的书写风格;奥田的这则时代寓言,更为聚焦当下,如NHK纪录片镜头中的世界,抚遍各自拖着伤口的人物,走向一个可预见的“无理时代”——莫名让人想到德里达在政治哲学中探讨“无赖国家”的桥段。
延伸阅读
《蜜蜂与远雷》[日]恩田陆
乡愁魔术师的“双冠王”(直木赏+书店大赏)作品。恩田陆虽然很会讲故事,但也有不少作品奇怪而乏味,这本却是久违的感动了。群像书写和钢琴比赛的场面调度,青春迷惘和温暖治愈的成长物语,何为天才和不可思议的音乐想象。你以为是岬洋介系列,它却以更肆意的笔触描摹着音乐;你以为是交响情人梦,它却有更为精彩的群像描写和场面调度;你以为是悠风号,它却能借一场钢琴赛写出更为多样化的各种人设。
top9
《游荡者》[土]尤瑟夫·阿提冈
这是今年首次被译介到国内的现代土耳其小说的先驱之一尤瑟夫·阿提冈的作品。他一生只出过两本薄薄的小说(第三本还在创作中就去世了),却奠定了世界性的声誉,我大帕慕克様也是追随者之一。这本先作就质地和强度来说确实尚显轻巧,但已然展开一个相当古老而深刻的主题,意义的追求在文本中具象化为一位神秘女性。通过四季分章节不停地变奏,敷衍一段寻觅女神的苦旅,有点像女逃跑者安杰丽卡,但其自始至终未见真身;又有点《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的倒置版,但其中女性角色只能通过一位镜像替身来揭露。不停的变奏,不停的打断人的阅读预期,记忆和实相互相篡改,解构后再解构,终也未能结域成一个实物,仅飘散在风中——所谓“游荡世间,难免得非所愿”,真是矫情不已,但就这矫情劲儿也化作文脉的一部分,帕慕克的大部分小说背景中也有这样一个寻觅中的女性形象,可是脱不了前辈的影响的。所谓“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歌德《浮士德》)是也。
延伸阅读
《祖国旅店》[土]尤瑟夫·阿提冈
这本就内涵和技法,包括那精神分析教科书般的人物书写,都更像作者代表作。但可能是英文转译的,读起来比较滞涩生冷。可以看到福克纳、加缪的影子,同时,准确干涩的人物描写和扑朔迷离的家族史挖掘令其显得传统而另类,呈现出一种“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却指向)魔幻现实”的形貌。将土耳其的世俗生活和精神分析的精准探究的相互结合,我想世间应尚无出其右者。
top8
《我牙齿的故事》[墨西哥]瓦莱里娅·路易塞利
拉美的80后作家,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别国的作家”,人家的文学野心和先锋性真让我辈汗颜啊。用后结构主义的方式致敬传统流浪汉小说,实验性的语言,跳脱轻盈,读得超爽!去掉那些搞事儿的中间名(麻烦是我的中间名),一大圈的文史哲影视歌名流轮番上场,莫名喜感。结构闪瞎我的狗眼,五种技法简直(符号学)教科书。
延伸阅读
《突然死亡》[墨西哥]阿尔瓦罗·恩里克
这是上面这本书作者老公的作品,这对年轻的墨西哥伉俪作家,突然双双被引介进国内,很不可思议呢。一本16世纪欧洲历史小说,被作者讲述的相当后现代,历史桥段、暗黑故事、碎片拼贴、后设叙事,把多米诺骨牌打散做成四不像的拼图给你看。(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和(西班牙诗人)克维多的一场网球世纪对决贯穿始终,围绕这根主轴嫁接的是多条历史事件,时真时假,真假难分;还有各种砍头小百科(炫学推理小说迷的福音),网球小百科;甚至还插进作者同编辑的往来邮件凑字数。且举几处好玩处:①读之前以为是用被处决的王后安妮的(去掉头发的)头做了“博林球”(这清奇画风,好像老派的港式鬼片桥段),想到了“无毛有球用”的荤段子,读来才发现其实是用斩首后的王后的头发做的球,不是去发留头,而是去头留发,成了“毛有球用”了。参见语义学,球(pelota),最常见的由头发(pelo)填制而成,有理有据不服不行。②决过斗、杀过人、越过狱的卡拉瓦乔还真是黑色暴力美学的先驱,把他的画作排一排,一眼望去尽是死亡——斩首、下葬、骷髅。③这些野蛮人玩球时,赢者会掉脑袋。“他们是恶魔的产物。”“会有人教教他们,输了的人才应该脑袋落地。”
top7
《便携式文学简史》[西]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从《便携式/文学简史》到《便携式文学/贱史》。马塔斯的成名作。
①携带(手机)②潘多拉(魍魉之匣)③(无用的)挪移④微雕/微缩品,复制/保存→迷你化(隐藏/密码化/伪装)⑤漂泊(居无定所)……在这些表象下的伪造文学史的莫名野心。
微缩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被免除了含义。
每一部光棍机器的引入,以虚假的高效持续运行,不惧故障。但故障才是这些零生产力的机器的最终归宿。
“波塔提夫”(Port Atif,尼罗河河口一小镇,与便携portátil一词拼写近似)是乔伊斯“麦金托什”的地名版变种,借文字游戏将真实和虚构互相指涉。
延伸阅读
《似是都柏林》[西]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借一次都柏林之旅,进行了一场对谷登堡时代的葬礼。在满是文学典故和怀旧阴郁之风的文脉中,看到的是对逝去文化的真爱啊。读后找来了菲利普·拉金那首诗(从新出版的《菲利普·拉金诗全集》),一首非常拉金,非常爱尔兰的诗:
《都柏林风格》
沿着泥灰的次街,
那里街灯色如白蜡,
午后的薄雾
让店家打开灯火
照在赛马指南和玫瑰经上,
一场葬礼经过。
灵车走在前面,
但后面跟着
一大堆街头的流莺,
戴着宽边插花的帽子,
身穿羊角袖上衣,
和齐踝的连衣裙。
那里有一种非常友善的氛围,
似乎她们是在尊荣
某个她们喜欢的人;
有的轻快地上前几步,
很有技巧地提着裙子
(有人在打着节拍),
同时又很忧伤。
她们走开时,
听到一个声音在唱着
吉蒂,或者凯蒂,
似乎这个名字曾经意味着
全部的爱,全部的美。
top6
《母狮的忏悔》[莫桑比克]米亚·科托
非洲葡语作家,非常少见的文学脉络,得见中译也是缘分,但其实看得出来,这位作者骨子里更贴合现代派,学习欧美文学学的相当溜。引进的几本皆是先以结构出色取胜,双视角,环环嵌套,文风相当诗意,情境尤为决绝,但这些都并不影响阅读效果,不似早先那些殖民者作家,偏好异域风情的猎艳,也不似本土产出的作家,尽是苦难和抗争的原住民想象。他的作品在结合了这两者之时,也确实有向西方谄媚之嫌,唯有这本《母狮》,无知无畏般的紧绷着叙述的弯弓,将非洲女性双重压迫下的生存状态展示出来;而主线的捕狮事件反而成了暗涌和隐喻,技法精纯。
延伸阅读
《移居北方的时节》[苏丹]塔依卜·萨利赫
一本经典的非洲当代文学。一次倒转的《黑暗的心》(康拉德),相当猎奇的故事和现代派的手法,骨子里却写尽了旧苏丹的封闭败落愚昧鄙陋。早在八十年代就引进了两个译本《风流赛义德》《移居北方的时期》,这次再版是据前一个(张甲民译)而来,译笔相当朴实出色。里面有几句,叙述者想要告诉老乡们欧洲人“他们跟我们一模一样,既有生,也有死。在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历程中,他们有许多美梦,有的实现了,有的破灭了。他们有对未知世界的惶恐,也有对爱情和伴侣温馨的追求。他们当中有的是强者,有的是弱者。生活对他们当中一些人施舍过多,对另一些人又过于苛刻。”
top5
《臆想之狼》[俄]阿列克谢·瓦尔拉莫夫
对十月革命前期(1914-1918)的俄国社会多角度多层次的一词摹写,因正好处在俄国文学白银时代(20世纪初到三四十年代)的转折期,非常值得对照阅读,而且文中引入多位以现实中文学大咖为原型的名人雅士。
真实和梦境的界限,在满布的哲学思辨(尼采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天马行空的幻想中模糊不见。这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各类人物鬼打墙般的无处可去,只能由着命途的裹挟,在臆想之狼忽近忽远处游弋着。
虽然猎人巴维尔等都是笔墨繁多的角色,但贯通全文的却是天真少女乌利娅,在俄语文学林立的“多余人”形象中,唯一仅见的少女角色啊。被臆想之狼所伤的她无知而无畏,兼有“索菲亚主义”的象征性,自身形象亦相当饱满独特,好似“行动的多余人”了。私以为,把乌利娅的部分拿出来,辅以情节的连贯和主义的张扬,砍掉全书一半的篇幅,回事更优秀的作品,毕竟这本书,太厚了,太冗杂了。
延伸阅读
双头鹰系列
这个系列目前只有8本,但尽是白银时代的真正经典,且译本都非常不错。(电子版也很好找啊)。
top4
《无尽的逃亡》[奥地利]约瑟夫·罗特
笔法简省自成一格。追怀与无望如弓的两翼顺着人生之路向外张去,却永远绷着,从不曾真正的释放自我。佟达这个小人物有一段荒唐的红色岁月,因此沿袭了一脉十九世纪的俄语文学,但终究是哈布斯堡骨髓的刻录,包括主人公在内,每个人虽各不相同,但多少都呈现了一些无法言说的存在主义困惑。佟达的经历之荒谬和形象之独特,可以算经典文学形象殿堂中妙趣横生的一员了,同汉斯·卡斯托尔普、乌尔里希并肩而立,相比较哈勒尔略显矫情了些。
延伸阅读
漓江出版社正缓慢的推出着罗特小说集系列,几乎包含了他的小说全集吧,现已出到6本,几乎每本都有可以说的地方。《无尽的逃亡》并不是最受评论家侧目的那种,却是我私心更欢喜的一本。这里推荐延伸阅读的却是另两本相当不一样的作品,俄国作家尤里·波利亚科夫的《无望的逃离》,土耳其作家哈坎·甘迪的《无止境的逃离》,这三本书名诡异般撞衫,却是风格千差万别的故事,对比下来却都暗含了深深的“逃”的无奈。
top3
《乡下的葬礼》[爱尔兰]约翰·麦加恩
爱尔兰乡村版的“彼得的葬礼”——跟宫部阿姨那本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哦。三兄弟的舅舅老彼得死了,他们应母亲的要求从都柏林返回乡下为之举行葬礼。克莱尔·吉根说过“我是个爱尔兰人。我喜欢写有问题的家庭、缺乏关爱的人生、疾病、衰老、冬天、阴沉的天气、无趣和雨。”这就是一篇典型的爱尔兰文学,从哪个角度分析(题材、文脉和描写……),皆能看出真是经典的乔伊斯式短篇故事,托宾说它有《死者》的高度,难免捧杀——其实若能忽略译笔的滞涩和转折的生硬,还真的很难说。“人类在等待末日来临的同时,举行一场接一场的葬礼以打发时间。”马塔斯的这句话简直指出了在末法时代文学的唯一出路了。乔伊斯暗合史诗脉络的巨著其实写的是小人物苦闷的一天,后乔伊斯时代,人们连嘲讽小人物的笔力都丢失了——谁敢说还能真的写出契诃夫那样的文字来?正如《尤利西斯》内也有一场葬礼(第六章)暗合了对文种的埋葬一样。不真的死心塌地的结束它,怎能迎接绝地重生了。福克纳一场送葬(《我弥留之际》)迎来了密西西比河流域文学的春天,他的精神后辈——如山西作家李锐、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等都在同一个主题上翻新和达到惊人的高度(《无风之树》、《杯酒留痕》)。所以,不要因为它仅是一场苦涩质朴的乡村葬礼就怀疑它文学的高度才好。
延伸阅读
《第三个警察》[爱尔兰]弗兰·奥布莱恩
几被遗忘的爱尔兰文学巨匠,终见中译本,另一代表作《双鸟渡》据说也已提上出版日程。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文章本身就非常好看,比贝克特和乔伊斯好读得多,不会因其先锋性失掉文字质感,既有卡夫卡式滞涩荒诞,又有点村上寻羊冒险记般的华丽戏谑。从去取黑匣子那里,老马瑟斯鬼魂和自己的出窍灵魂“对影成三人”开始,一路癫狂,生成“自行车人”也是醉了。脑洞大的可怕,地狱“周而复始,不断重复,永无休止”。文章最后还能自圆其说。啥也别说了,献上小的膝盖一双。
top2
《月光狂想曲》[美]迈克尔·夏邦
译笔非常出色,本来更为破碎絮叨繁复的文本,在中文的转述中如月色般有一种隔了一层的光热,朦胧、优雅。外公外婆的故事,借一种家史传续,反复被呈现着,漫长的叙述不再是大时代背景下人性及命途的演奏,而是以个人遭际和抉择为切面,一次次割向更细致深邃的肌理,借此发出的时代钢锯与肉身骨骼的切磋之声,才是通篇之后唏嘘不已的因由。Moonglow,狂热的月光,既予你对往昔及梦想的怀恋,又远远地从不须臾靠近如视频通话可见不可触;既真实的反射太阳之光(非虚构小说),又在同步自转中“完美地”隐藏了自己的暗面;既有乘火箭到月球的执念迷狂,又有反复与上帝的引力(无法逃脱的地球重力)对抗下的摩擦生热——我们知道,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万有皆难逃死寂,而在此劫数之前,总要拼力演奏一段狂想曲,即使如月光般遥远而矫情也在所不惜。
延伸阅读
《4321》[美]保罗·奥斯特
厚重、繁复,一曲平行人生的四重变奏,一场巨细靡遗的家族叙说,一幅战后美国的工笔全景绘,一部繁复绮丽的成长回忆录。这几个关键词:反复变奏,家族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成长小说……皆是奥斯特惯有的主题,但就对自我发展的四重反复探讨,也是只有奥斯特才敢做的“荒唐事”。但“四”重变奏是不是多了点,难道保罗忘了自己的《日落公园》里的警语——Two trumps one.One is better than four.Three can be too many or just enough.按照这句话的理解,4是最不那么“好”的数字,但《日落公园》依然包含四人“公社”生活的POV叙述,《4321》也在不厌其烦的写着一个人的四番人生。所谓“成也繁复败也繁复”了。
4321,好像起跑前的倒数,在此意义上它更像是一道前菜,且是道只供观赏而非食用的前菜(毕竟这道菜容量太大,或者也太甜了)。
top1
《游泳回家》[英]德博拉·利维
度假题材,法国电影般的镜头感。情境非常“侯麦”,但效果更为“欧容”。从“陌生人”凯蒂的闯入(虽然人与人终究是陌生人,度假区的几个家庭也各自陌生),一周八天,叙述和故事一起走向碎裂。男诗人、女粉丝、战地记者、叛逆少女……各色人等轮番出场,梦呓、致郁、混乱、出轨、自杀、精神危机。技法强大又不失趣味。POV+意识流+不可避免的死亡驱力(自主想象文字中的精神分析)。有早期昆德拉的笔力,结构美的心碎,那道终归滑向无垠之所的(死神投下的)流星,在末章被时间稀释,灰飞烟灭。
延伸阅读
《穿过欲望之城》{英]莫欣·哈米德
英美文坛典型的移民文学,作者是巴基斯坦人,现已入英国籍。他的上一本书《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多年前即被译介,写一个克拉芒斯般的叙述者叨叨个没完;这本技法就决绝了,直接干到第二人称,以自助手册般的说明体排章铺节,很棒的创意,书写的也干净风趣,既保证了自己的品味,又没有过多的在现代派眼花缭乱的技法中徘徊(读过乔伊斯贝克特品钦之流,再读它毫无滞涩之感啊)。第二人称书写,必然少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而由读者自己代入,而代入过程总是急欲前进又仿佛此路不通的感觉(或许也是第二人称叙述很难在小说叙事中大放光彩的缘由)。本书采用节点叙述,但章节间又没有必要的转折的交代,读者在“你”自己的故事中,起起落落,毫无缘由的成长失落恋爱衰老,好像真的经历了一次自助手册中介绍的体验生活。如果还原原书译名就更好了——如何在崛起的亚洲暴富。
P.S.这里提到的作品,电子版共18本,《蜜蜂与远雷》去论坛搜。其余的见图
下载链接回复可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