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虽然诞生在美国,但开始时,美国人并不欣赏这种猜谜似的文学。相反,由于埃德加·爱伦·坡的侦探故事背景被设置在法国巴黎,他小说中的侦探西·奥古斯特·杜宾也是一位法国人,这样的设计很得法国读者的欢迎。与埃德加·爱伦·坡在美国遭到冷遇相反,当1846年《莫格街谋杀案》被翻译到法国的时候,得到了法国人空前的好评。在埃德加·爱伦·坡的影响下,法国人也开始创作侦探小说。1855年。一个叫做巴巴拉的人写了本《红桥谋杀案》,情节和安排都中规中矩,算是法国的第一部侦探小说,但影响有限,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因此法国人不把《红桥谋杀案》作为他们国家侦探小说的开端。而一般把爱弥尔·加波里奥1863年创作的的《勒沪菊命案》作为法国侦探小说的开端。
/ W" d& v6 X# b2 n, h6 R% c+ n
爱弥尔·加波里奥是法国首位职业侦探小说作家,他以六个“勒寇克警长”的系列侦探故事向人们宣告:神奇的推理并非是贵族特有的权利,普通警察勒寇克警长也同样具备!他的《勒沪菊命案》是一部长篇小说,不论从情节设计的复杂度、人物形象的立体感、社会展现的深入化以及线索布置的错综复杂上,都远高前人,甚至比后来的福尔摩斯系列侦探故事更加曲折,但由于作品结构松散,侦探形象与侦破内容不够突出,相反却对社会生活与男女爱情大书特书,因此该小说往往被后世所忽略,但不可否认,《勒沪菊命案》仍是侦探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它是世界首部长篇侦探小说。
( v% U, s4 v( ~' N/ [3 I# c* ~0 |
1869年创作的《勒寇克探长》是爱弥尔·加波里奥的代表作,侦探勒寇克是世界上第一个警察侦探形象,被称为警察侦探的鼻祖。《勒寇克探长》这篇小说以朴实的手法讲述了勒寇克探长不畏艰险,执著地侦破巴黎一起别墅谋杀案的过程,书中的侦探勒寇克刚正不阿,是一位爱民如子的清官,当然,在本书中,侦探勒寇克带有了一些滑稽闹剧元素:勒寇克探长乔装打扮,在巴黎费尽周折追查凶手。他去一所大宅子里进行调查,走出来时心生迷惑,他不敢相信礼仪周全、热情款待他的贵族就是他要追缉的那个人。现在听起来都是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过,调查推理部分的表现还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诸如对法国法律体系各方面准确而有趣的描述、地方检察官和被控人之间充满智慧较量的对话,或许西默农从中学到了点东西。《勒寇克探长》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侦探和囚犯之间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结果侦探发现不知怎的,自己遭人出卖,老鼠知道了猫的一举一动。这是爱弥尔·加博里奥最好的长篇小说,但是,《巴提尼奥尔的老头》无疑是爱弥尔·加波里奥最好的作品。这部小说充满了离奇的谜团和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凶手高估了警察,认为他们肯定会发现受害者是左撇子,可是他们没有发现,却误打误撞抓对了人,这又一次体现了爱弥尔·加波里奥在小说中渗透的滑稽闹剧风格。
& G3 z2 p1 A9 j3 z4 Z 在爱弥尔·加波里奥之后,法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值得称道的侦探小说作品出现。虽然这一时期也有布瓦戈贝的《一根指头的力量》、夏维特的《犯罪之屋》、布鲁诺的《埃菲尔铁塔谋杀案》、比祖·阿尔的《尚努瓦内斯街》等众多侦探小说作品,应该说数量也很可观,但这些作品都无法摆脱爱弥尔·加波里奥写作范式的束缚,重视写实性和警察办案的程序,缺乏精彩的案情设计与丰富的想象力,且内容庞杂,多有大量离题的社会生活描写,使法国侦探小说始终无法赶上时代的潮流。
3 L; |9 X5 h& v v6 t
1907年,阿瑟·柯南匠尔创作的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已经从英国走向法国,对于一向喜欢侦探小说的法国人,这套小说的阅读可谓影响深远;最主要的是,侦探小说的浪潮影响了法国出版界。莫里斯·勒布朗的朋友彼耶·拉飞特作为编辑,请莫里斯写侦探小说连载,并指明侦探必须是一个法国人。勒布朗当时正在读法国侦探小说家爱弥尔·加波里奥的作品,便一口答应下来。这个要求对勒布朗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也有很大的诱惑力。勒布朗决心作一次尝试,塑造一个具有法国特色的侦探。他绞尽脑汁,终于在小说中计了一个侠盗式的侦探——亚森·罗宾,第一篇小说竟然是《亚森·罗宾被捕》,因为莫里斯·勒布朗本无意使这个故事一直发展下去,故一开始他就让主角被捕。不想彼耶·拉飞特读完故事竟欣喜若狂,判断这部作品一定会一炮而红,并要求勒勃朗续写十篇左右以亚森·罗宾为主角的短篇作品。计划先集十篇作品,在杂志上连载。不久,第一本《我什么都知道》立刻轰动一时。不但成为上流社会人士在沙龙中的话题,更受到一般大众狂热的观迎。当然,这一系列作品开始时并不是使用亚森·罗宾这个名字,而是采用当时巴黎市议员之一,因为与市政府当局发生纠葛而一举成名的某实际人物姓名,不想后来竟然受到该人士的强烈抗议,于是莫里斯·勒布朗便把主人公改名为亚森·罗宾。小说问世后,好评如潮。初战告捷,使他信心大增,并一鼓作气,从1907年到1939年,32年间共写了37部中短篇小说集及16部长篇小说,共22卷53部的“侠盗亚森·罗宾”系列惊险小说,从而奠定了他在法国通俗小说界的地位,晚年莫里斯·勒布朗获得法国政府小说写作勋章。
1 V. T r0 R9 a/ ~7 h: Y 与此同时,20世纪初的法国侦探小说,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从事法律、刑侦专业的人士——如警察、法官、律师、甚至于专门采访罪案的记者等,加入了侦探小说的创作行列。他们由于所从事的职业关系,手中掌握着大量可以用做艺术加工的现实材料,他们把爱弥尔·加波里奥的写实主义的侦探小说创作原则,自觉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同时深受同一时期英美主流侦探小说创作思潮的影响,发表了一批具有高度新闻价值、同时又深具浪漫主义离奇色彩的侦探小说作品,加斯东·勒鲁就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家。1907年,加斯东·勒鲁发表了堪称里程碑式的长篇密室侦探小说《黄屋之谜》,这部书一方面继承了《弓区大谜案》里绝对密室的设计,并将其大加拓展;同时作者还发挥才智,在侦探小说里又加入了两个更新鲜有趣的谜团。小说中设计的“密室”及其后两个不可思议的消失诡计,将“密室杀人”的诡计大加拓展,成为广义上的“不可能犯罪”类小说,使得侦探小说越发趋向于推理的逻辑性和案件谜团设计的离奇性的矛盾统一体,并大大刺激了侦探小说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以后长篇解谜侦探小说时代的来临做了想象上的基础。
0 Y) \8 K6 Y1 m z* o$ A
可惜在加斯东·勒鲁之后,法国的侦探小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落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侦探小说突然向旧式的哥特式神秘小说退化,单纯追求神秘性、渲染恐怖气氛成为作品的主要方面。以皮埃尔·苏韦斯和马赛尔·阿兰合作撰写的“幽灵”系列侦探小说为代表,这时期的法国侦探小说,单纯追求离奇的故事、阴森的环境、浪漫的情节,小说严重缺乏逻辑性和推理色彩,单纯渲染神秘环境,并以男女爱情为主题,这恰恰偏离了欧美长篇侦探小说“黄金时期”的创作理念。因此,当英、美两国的“黄金时期”崛起之后,法国的侦探小说长时期寂寂无名,没有任何反响。尽管如此,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也紧跟在后,出现了解谜推理浪潮。以《秘密之心》系列走红的推理作家阿尔贝·皮卡西设立了“法国冒险小说奖”,鼓励推理新秀,可以说是法国最重要的推理小说奖。20世纪30年代的皮埃尔·维里、皮埃尔·柏雅洛,20世纪40年代的汤玛士·纳尔斯杰克,20世纪50年代的查尔斯·艾兹布拉加等,都是依靠这个奖项出身的,可见该奖项对法国侦探小说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 q$ m: b' ]+ d. s, Q! _5 w& _ 战后的法国侦探小说界,总体而言已经与美国同步,进入了“硬汉派”时代和“后硬汉派”时代,以反映当代法国社会现实,着力刻画警察与私家侦探浴血拼杀的动作惊险小说,成为战后法国的主要侦探小说样式。以愤世嫉俗、武功高强的“硬汉派”私家侦探马斯特·布鲁马为笔下主角的里莱奥·马莱于40年代初期出道,成为法国“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先驱。50年代再加上奥古斯特·勒·布鲁顿、阿尔贝·希蒙南,以及乔薛·裘万尼等作家,掀起了“黑色侦探小说”的热潮。“黑色侦探小说”以赤裸裸地描述犯罪的野蛮、残酷、冲突为主,比起美国“硬汉派”私家侦探小说的英雄主义,法国的侦探小说更加真实而残酷,尽力剥解人性的黑暗面,建构出一个灰涩阴暗的暴力美学世界,它们与黑色电影交互影响,自此一跃成为法国推理的主流。这一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法国的“密室之王”保罗霍尔特这样绝对“黄金时期”的作家出现,才为之改观。
- s/ o3 s+ R4 m( x0 ?. {. e* {" @: i
保罗霍尔特1956年出生于曾发生过著名的“普法战争”的法国东北部城市阿尔萨斯,由于从小就对约翰·狄克森·卡尔所具备的特殊偏爱,遂一直致力于创作新颖密室类小说,1987年他以《第四扇门》获得了法国侦探推理小说大奖,从而确立了他侦探小说名家的地位。在许多作品中,保罗霍尔特也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作家对说故事和情节布局的强项,在我看来,保罗霍尔特的作品显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可能犯罪的展览”型作品,这类小说与其说是长篇,不如说更像短篇小说的集锦,这类作品通常有一个固定模式:一个凶手连续做下一连串离奇诡异的“不可能犯罪”,侦探通过详细调查每桩案件的来龙去脉,逐步拼凑出案犯的特点,最终他弄清楚了案犯作出所有案子的动机,并将每起“不可能犯罪”以总结式迅速解答完毕。这类作品有着充分的“不可能犯罪”,但也有其致命弱点,那就是情节松散,更像多个短篇小说的连缀。但相比于这类作品,另一类则是刻意模仿约翰狄克森愠尔的风貌,往往以一个神秘的传说作为故事引子,围绕某个相对狭小的神秘环境,展开“不可能犯罪”的侦破,小说场景集中,戏剧化风格明显,故事充满了黑色、魔法和迷离感,这一类小说的故事性相对更好一些。
) i, p7 f1 ^; l9 h3 \& S% ]; ^ 但是,保罗·霍尔特在法国也仅仅是个例,20世纪70年代法国出现的新锐推理浪潮,如詹·派区克·曼歇特、A·D·G等作家,更将法国的“黑色侦探小说”推向极致。由此,法国专门设立了“夏姆斯奖”、“警察局奖”等侦探小说奖项,都是奖励以写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的“硬汉”系侦探小说的。因此,法国当代侦探小说已与美国步调一致,走入了以“硬汉派”为代表的惊险、动作领域。而且,从保罗·霍尔特的创作经历,不难发现法国侦探小说与英、美等国相比,顺序似乎是倒置的。50年代法国流行“硬汉派”黑色侦探小说,到了80年代,传统的古典解谜推理反而在法国崛起,这与一般的侦探小说发展趋势恰恰相反,这再次反映了在侦探推理小说的领域,法国人高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 N9 p* J/ Y& j 在“硬汉派”的基础上,当代法国作家还加入自己民族的特色,往往小说与法国文学相结合,搀入黑色幽默、荒诞性、解构主义等元素,拉近与纯文学的距离。如作家莱奥·马莱将美国的黑色幽默与巴黎地区的风俗相结合,创造出以巴黎塞纳河为背景的幽默硬汉侦探小说,他在1954年至1959年创作的一系列题为“巴黎新秘密”的硬汉侦探案作品,以私家侦探马斯特·布鲁马为核心,人物不论从衣着、举止、习惯和言行,都充满了法国地方特色;情节安排渗透着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并充满了现代法国大都市的浪漫情趣。其他的法国侦探小说作家,其作品的写实性更加强烈,如让·瓦特里克·芒舍特坚持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侦探小说,作品结构深奥复杂,主题表现隐晦,简直已背离了通俗小说领域;迪迪埃·达埃南克斯则是心理分析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品充斥着大量的心理描摹和意识流描写,其笔下侦探主人公深具悲剧色彩,而作品也是为了反映现代都市问题的。这些作品都具有高度的写实性,不自觉地把小说向纯文学的主题提高,作品往往意义深刻而隐晦,带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应该说,法国当代的一大批侦探小说家,本人就是从事司法、刑侦工作的警察或检察官,因此,他们的作品特别注重写实性和程序性。因此,法国当代的侦探小说,以警察程序小说和“硬汉派”私家侦探动作小说为主,但作品都不出色。
8 M I% Y7 b5 `3 k$ I" i, o" z/ L( \+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