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40
- 注册时间
- 2013-5-27
- 最后登录
- 2018-9-25
- 在线时间
- 268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9-25 04:39 |
---|
签到天数: 6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水晶金字塔
- 积分
- 640
- UID
- 35477
- 元宝
- 1568 个
- 金币
- 1321 枚
- 热度
- 59 ℃
- 魅力
- 191 点
- 贡献值
- 224 点
- 玫瑰
- 0 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关闭
×
一、总述: 5 A: _4 D5 a" z) x+ Q) @) u/ a0 M' T
杰弗里-迪弗是当代欧美推理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也是推理史上少有的笔下几乎没有次品的作家,他的作品即使偏弱的几本,拿去和其他大部分推理作家比(尤其是古典派和新本格),依然能排中上。
$ Q0 }( S6 D8 }1 p& X. m, i 迪弗的风格非常鲜明: ! Z; P/ J2 K& J! U( h( F3 S
1、节奏感极快。悬念感极强。迪弗那么多砖头书,(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没有哪本会让人提不起劲或者打瞌睡的。 + q2 D X9 E4 J* v- J
2、逆转数量多、质量高,崩坏感强。正如有评论云:迪弗的书“页页有闪电”、“迪弗是个像他笔下的杀手一样狡猾的作家,不到最后一页,你千万别以为他已经用尽了全部伎俩”。 ; ~7 u) L% C$ s$ m5 s( G
崩坏感强的几本作品,个人感觉依次是:空椅子、棺材舞者、恶魔的泪珠、蓝色骇客、消失的人、冷月、人骨拼图。其中尤其是空椅子、棺材舞者、恶魔的泪珠、蓝色骇客四本,后期的惊天逆转或者惊天诡计实在是振聋发聩,能够匹敌任何一本优秀的新本格叙诡作品。石猴子如果不是看过台版的简介,被部分剧透了,想来也是有不少崩坏感的。至于驭电人(燃烧的电缆)、少女的坟墓、睡偶等,如果最早看的是这几本(没有阅读迪弗的经验),想来也会有较为强的意外性的。
3 H; I6 W1 e0 b! j, B& c- \ 3、反派智商极高,临场应变力强,个性鲜明,且个个都具有一流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多数反派都身怀绝技,并都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迪弗笔下的罪犯们,若是放在古典推理里面,基本个个都能当神探。此外一条,大部分罪犯都喜欢自言自语,或者YY一些古怪的东西 & R1 k; B9 o6 z
4、融合大量相应的专业知识,但非常通俗易懂,读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科普读物来长知识;且和小栗流的炫学截然不同,迪弗书中的专业知识和主线剧情或犯罪手法有紧密的关系。 6 x( [7 m6 o9 Y Q7 M4 P( q, h
5、本格诡计和新本格诡计。迪弗的作品中充斥着无面尸、一人双角、不可能蒸发(或脱身)这些传统本格诡计,甚至密室、叙述性诡计这些日系新本格常见但欧美已经基本绝迹的诡计,很多还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已经过时、难有突破的老诡计(比如无面尸),他很大程度上改革、创新了上述诡计并赋予它们新的活力。 2 e# {: R b$ g( }
6、推理:很多人抱怨硬汉派、JC程序小说推理少、不过瘾,甚至没推理。迪弗的书虽然查案过程是硬汉或JC程序的路子,但推理过程却是十足的而且极为公平的:物证分析林肯都会帮读者分析好,并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调查思路、预测方向、罪犯描述非常公平地列成一张表展现给读者——我认为这种形式是“挑战读者”在当代欧美的另种形式的体现。而且,它比挑战读者更公平,因为它出现次数多,透露信息量大,而且林肯的分析差不多全部是准确的。此外,推理的篇幅和古典派最终大幅推理有所不同,它常常是临场的、即时性的推理,而且不仅仅侦探、JC们推理,罪犯们一样进行着水准颇高的分析、推理,以规避JC、逃脱追查、找到破绽。
' w+ R4 @; e9 d) z h: J* N! q, ` 7、流派:迪弗的流派划分一般不容易,最早有人曾划到硬汉派,但多数人不认可这种划法。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单独划为一派(高智商犯罪流,或者干脆称迪弗流)——我也持这种观点,也有划为斗智类(类似亚森罗宾那种)的。不过,迪弗却是欧美当代推理作家里最像日系新本格的一位,他的作品虽然写法、查案方法带有浓厚的欧美硬汉派、JC 程序的影子,但本质上——诡计、逆转、崩坏、误导等都像极了新本格的路子。所以他在中国普遍偏好日系作品的青年推理迷中销量口碑皆不错。如果迪弗是日本作家,或者他写作中JC程序的查案法子换成上世纪黄金时代或社会派的查法,我会毫不犹豫地把他分到新本格作家的行列的,即使他不是日系作家。
8 s$ B0 h" ^) @+ C1 S5 x0 z/ f% [' P
' ~6 k1 I( k C3 S( x; d4 M1 u 二、杀手图鉴 / h0 y K9 X) W( _5 i9 j% p+ B0 I: ]7 p
下面列出迪弗笔下的杀手绰号、绝技、自语或YY的内容一览。
0 Q3 e7 k& q+ R% `+ S% k5 q 人骨拼图:集骨者——对骨骼和人体构造极度痴迷
& q7 l( e2 Y" ~0 f2 } 棺材舞者:棺材舞者——神一般的狙击手,神一般的逃脱和销毁痕迹能力,擅长突破层层设防的防备。最终暴走时显示了极强的格斗能力。自言自语长官-士兵式对话。 0 m9 r; j; z; h
空椅子:昆虫男孩——昆虫知识以及荒野生存、游击能力。自言自语各种昆虫习性。
& n! L: u! `8 @* B 石猴子:幽灵——中国传统文化。自言自语文革、破四旧的各种口号。
. O2 ^0 m$ j; S1 U, v 消失的人:魔法师——职业魔术师,擅长脱逃、易容,会设计密室等当代欧美难得一见的本格诡计。自言自语“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8 I1 ?* Q" R% p/ O* o8 E 冷月:钟表匠——痴迷于时间和钟表制造,擅长使用连环计,同时是个完美主义者。此人稳重,很少自言自语,但说的基本都是至理哲言。
/ t+ b8 M. Z* e 破窗:522——痴迷于收集受害者的遗物,擅长计算机入侵。自言自语“我的宝贝们”、“我恨他我恨他我恨他”。
+ B6 K6 i, m) \% [2 u 驭电人(燃烧的电缆):驭电人——擅长电气操纵和计算机入侵,能将整个城市的供电系统玩于股掌中。口头禅:高科技破坏环境、损害健康论。
: S+ \) |4 E; `! N1 W, v 蓝色骇客:飞特——百年一遇的黑客天才,擅长各种黑客技术。自言自语“电脑闯关游戏”、“杀死XX目标,得XX分 ”。 6 l; z! [; i h3 @; E3 p5 R3 c
恶魔的泪珠:掘墓人——机枪手,有伪装于人群中不被人察觉的本领。自言自语“咔嚓-咔嚓”。 1 Z3 n/ ?7 J/ i* e4 s
野兽花园:纽扣人——这个杀手倒是没什么绝技,也不自言自语;但他的对手们倒是有很多不正常的——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纳粹**四股势力(严格说应该是五股,防泄底最后一股我不细说),1936年的纳粹德国你们懂的。 - a* |, C( r6 y2 B, l7 v
少女的坟墓:布鲁图——心理素质极强,擅长守城和谈判;他倒没啥自言自语,不过被绑架的少女们的意识流倒是很好玩,各种把自己、绑匪当做X战警。
! z' B# \0 p8 X0 ~4 |" ^ 睡偶:曼森之子——擅长心理分析和审讯(和凯瑟琳-丹斯一样的绝活)。他也不怎么自言自语,因为他自己是心理分析大师,言多必失他是再明白不过的。 9 j* @$ y8 G, v( X
模仿犯是中篇,不列举;而且这本的最终BOSS是那种隐藏在暗处的家伙,迪弗也没有采用惯用的双线或多线并进写法。 + `" M1 o& c7 h+ X& n" M
/ U9 d- j! ]! g& |" o, M% ~
三、十六本作品初步分级
3 ?# }9 @: W+ f& T 下面按顺序列出已看的16本迪弗作品在我心目中的排名(大陆已出版的,尚有路边十字架、第11张牌、两本未看;《黑色礼物》为台版书):
. K- O; y: A% }1 i" U5 V 1、蓝色骇客
5 K% @" X7 A* s4 L! u& ~$ H2 {6 I: [ 2、空椅子 7 x: G/ c7 F6 ?, Q. ^1 Z
3、恶魔的泪珠 / g/ P5 r, {( W+ \6 f
4、消失的人
* n& ^$ K" U) k$ R7 N7 E 5、冷月
* h* o8 }, N& ? 6、棺材舞者
" q% {; j1 z" @: C1 V" z: s3 i 7、黑色礼物(短篇集) - F# q0 _" }- C; U
——以上七本一级神作或二级神作水平 ! b. H O- d1 r" X: |4 r
8、野兽花园
/ m8 v- c& F0 p( U9 C8 W- d# Q' C6 Q 9、人骨拼图 ) Q5 E# d5 T& L7 _/ G/ z
——以上两本这里我归为一流上,但五项全能打分系统里,得分都是在二级神作的分数档。属于一流上和二级神作之间的作品。 7 E* q/ ~4 r% q+ N/ p
10、弃尸 , f2 L) y3 W Q) c& E1 F. d1 }2 f
11、少女的坟墓 - c" I0 O: X4 x! p8 E8 s
12、石猴子
# _, ?6 T0 {- ^ T1 E 13、模仿犯(中篇) ; @, ]9 W$ D- _( k3 l8 s9 w
14、睡偶
, [# w+ M$ K; ?+ F ——以上5本一流上水平 3 p5 ~+ K# M; r+ T; a$ D0 D
15、燃烧的电缆(驭电人)
e) M6 n8 c: b: Y 16、破窗 3 E. q9 c2 ~/ r6 U! W- a. t. g# s
——以上两本一流中或一流下水平 4 x @" _$ H/ ]% s; F5 G
迪弗目前没有看到二流作或者次品。 + K8 J, L. ^1 W$ j
顺带补充一句:野兽花园那结局有疑似死人复活犯规的嫌疑(虽然经回翻,确认没有复活桥段),若没有那个结局,排入二级神作绝对没有问题的。
( e; ?; J _, K% h/ }! o' w$ @. f3 K & h$ p! \" h- R x* N, A6 g
四、迪弗小说的推荐阅读顺序: + ~- M' {0 @0 `" S! J
迪弗作品优点和特色众多,现在说说他最大的两个缺点:
7 H! ^6 v7 }5 i: y+ z2 D" B6 q5 f 第一是套路化、流水线化,非系列的作品和开头几本林肯系列还好,到了后期以及丹斯系列,这种问题就日益严重。套路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让读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这也是最近译林的几本单行本迪弗豆瓣得分不是很高的主要原因(看书评和抱怨就知道这是主因)。
0 z, }' y' v O6 U 因此,阅读迪弗的作品时,我们要穿插着阅读别的风格、别的流派作家的作品来调节口味和审美感,最好穿插AC、卡尔这些节奏慢或重视气氛营造的本格作家。此外存在套路化的作品,我们可以选择通过调节阅读顺序,尽可能避开审美疲劳。一般建议,一本迪弗,两本别的流派作品(推荐欧美本格一本、日系【最好是社会派或者东野】一本),再一本迪弗这样的1+2+1+2循环。
# v- y# O" S" f8 O: z1 T* z( C - U; F. _2 f9 m& [
总的原则: $ M2 V0 \9 U7 c' P" ]
1、钟表匠三部曲按照《冷月》——《破窗》——《燃烧的电缆》的顺序看,因为《冷月》最强的悬念之一——钟表匠的身份,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后两作里都是直接点破的。
) o& u. V- }3 T3 h$ H& y 2、《空椅子》和《冷月》不要连着读,这两本都是高密度连续强逆转属性的,虽然逆转原理不同,但连着读会导致后一本的效果严重削弱,已经有几个连着读的同学证实这一现象了。
: b t; L/ R S; d5 i- ?3 D+ a Y+ e 3、《人骨拼图》最好在《冷月》之前看。因为《冷月》的副BOSS是人骨拼图中落网的一个小角色,先看《冷月》会导致看《人骨》的时候提前知道这个家伙的坏人身份。当然这条其实关系不很大,我就是先看的《冷月》。
9 Y0 J$ r% S( n) Z* } 5 m9 W' l, ]7 p5 x+ k# o0 }
迪弗作品全细评——A、林肯系列(按顺序上,缺《第12张牌》)
) ^7 }! I$ l) n% G6 w# x
f5 z7 }8 l: _. _$ B( l 1、人骨拼图
0 Y6 V% M g% p7 _ http://img1.douban.com/mpic/s3379481.jpg
" j3 V' N* f; d) K' u; r) Y0 e 刑侦鉴定专家林肯-莱姆遇到意外被砸断颈椎而高位截瘫,头部以下只有左手无名指可以活动。他因此性情大变,变得喜怒无常、消极颓废,天天念着要自杀。他的同事为了缓解他的痛苦,特意拿一些案子来请教他。最终,“集骨者”的案子终于让林肯暂时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a1 w; S* V$ W& m# n
) T: e9 w8 o& ?" t/ i
集骨者是一个有收集人体不同部位骨骼的奇怪癖好的连环变态杀手,他每杀死一个死者,就会取下其骨骼的一部分,他的最终目的,似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出一具由不同受害者骨骼拼成的骨架——就像《占星术杀人魔法》里梅泽吉平痴心的“完美女神阿索德”一样。——不过,这只是市民们的想象,究竟集骨者收集不同骨骼是想制造美国版的阿索德来满足其内心的妄想,还是想向100年前另一个强悍的连环杀手致敬,还是另有目的,就不得而知。 1 [) @) M. W+ I7 a/ c% M
5 W8 y; `7 u% O' q6 y
本书是林肯系列9部作品里立意和中心思想最深邃的一篇,全书围绕着“忘却死者”这一主题而展开,男主(莱姆)、女主(萨克斯)、反主(集骨者)三位主角面对不同的悲惨遭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忘却死亡”这一主题: % }# s; B6 x- _6 ?: z" r' X
一个固执地以为能够让人忘却死者(莱姆); % `, t& B$ B3 R! N5 k0 h
一个固执地想忘却死者却无法忘怀(萨克斯); 4 }7 i1 R8 K" f* o/ O
一个固执地沉迷其中,无法忘却死者(集骨者);
9 Y+ P" C) `4 c2 [1 { " u/ e5 j9 z! C! a" i
林肯系列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物证,把全部线索定期地列成证据表并附上侦探的调查方向和分析展示给读者(这点比奎因的挑战读者还公平),但人骨拼图却是个例外。 * o' \5 i8 ?5 `& S, M: ?
6 y8 p& G4 Q5 P6 y
此书与其说是推理或者侦探小说,更不如说像现代武侠。故事不是侦探小说通常有的“准封闭式”故事框架(即在开局核心事件已经发生,之后的故事都是在还原开局事件是怎么发生的,是已知的。全部故事读者都可以根据分析得出),而是武侠小说里“准开放式”的故事框架(即故事开局核心事件没有发生或正在发生,之后的故事是未知的,读者不能分析故事的后续走向)。
' j/ n& K* c+ `+ ^0 [ 0 b% d# N0 \ j! X0 t1 q
此书的其他方面也印证了我的这一感觉:物证很多到最终较量的时候,都发现是没用的;推理本来就不多,结局部分几乎没有推理。而悬念感、紧张感、快节奏,尤其是近乎恐怖的血腥、猎奇味,以及出色的心理、意识流乃至幻觉描写,使得此书相当耐读,一旦拿起就很难放下。而且,男女主角的刻画,尤其是内心的矛盾、挣扎,还有女主对林肯从认识时的厌恶到后来的信任乃至依赖的转变相当成功,和该系列后期(《冷月》之后那几本)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冷月》开始林肯和阿卡莉亚已经开始惹人讨厌了)。 本小说是林肯系列首作,也是迪弗的成名作。曾被翻拍同名电影,由丹泽尔-华盛顿和安吉丽娜-朱莉主演,不过电影删除了大量情节(尤其是主题、中心的方面),而且篡改了凶手的身份。电影的凶手几乎没有伏笔,很唐突;而原著的凶手极为难猜,非常有意外性(原著的凶手在电影里也有登场,各位只看了电影的可以猜一猜是哪位)。 & h8 F- f. ^# A' o# a* y
/ g, U# S: _+ P0 t+ W" m$ D r0 k
五项全能: ! \$ q3 N" [$ g0 D
情节&节奏:96
* Z/ v* c6 k3 a 诡计&解答:75 ( y: f8 S; w M- x% J, }& l0 W4 e7 J
推理&线索:72 ! s8 g: m- o) i( ?( W+ o' L
误导&意外:95
v% Y$ X, S8 f8 F7 o: H3 d 文笔&人设:89
/ B- G% T& m0 G4 ?9 c6 m 总计:427
y; T0 }$ u/ ]" \6 ~( a" } 等级:二级神作 ! S% W: }8 ~) U$ o5 o8 s1 x
9 _+ ?, g1 F1 {& M; i- H
2、棺材舞者
8 K1 Y: @7 x3 t' ~% W http://img3.douban.com/mpic/s3160827.jpg & o8 o; P( C5 v3 U
棺材舞者是传说中最强的职业杀手,他作案只有一个特征,就是现场绝对不会留下任何线索和痕迹。警方对他的唯一了解就是他的手臂上那个画着两个人跳舞的纹身,故而给他取了这个绰号。当时奄奄一息的受害者说出这条之后,现场就被棺材舞者设下的定时炸弹炸得稀烂,那个受害者和两名JC均被炸成碎渣渣。其中一名JC是林肯的前任女友。
" {$ ^( t1 _3 u) `( Q. g1 m( d" V % i4 q' S( L, R" O
棺材舞者是一个神奇的狙击手,用一杆祖传宝枪,百发百中。当年为莫里亚蒂打杂的莫兰上校对此也只能拜下风。棺材舞者喜爱自言自语,常常妄想着标志性的 “长官+士兵式”对话。他还有反复洗手的强迫症,总是以为自己身上有虫子,爬满了蛆,要杀掉这些虫子。不过这些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状丝毫不影响他敏锐的头脑、高速的临场判断力、应变力、行动力以及强大到足以匹敌任何一位黄金时代名侦探的推理分析能力。
5 x' @7 u( @# S1 P8 k 6 i3 o; P# ~+ `, Q3 \
棺材舞者的下一个目标被锁定了,刺杀时间是48小时。棺材舞者必须在这时间内杀光雇主指定的三个对象,而莱姆则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刺杀并预测棺材舞者的动向和计划,从而抓捕他。于是一场斗智竞赛开始了。 8 q: {/ Q# h5 k% \% `1 o- ^; X# M
2 t% S. S7 I- E" p8 d
这本小说的特点是节奏极快,双方来回出招,诡计和反诡计,双方对诡计和对方的动向的推理分析层出不穷;而结局,迪弗一如既往给出了惊天级的诡计和大崩坏。个人认为,《棺材舞者》的大崩坏完全是心理死角,心理落差效果比得上任何一本新本格顶级叙诡,在迪弗众多小说中效果仅次于《空椅子》。
3 \1 _: Q* N1 \
# |# i) m" V% X) A8 k' W 五项全能:
2 X! P. ]( k h; f( j4 |/ c ~. k 情节&节奏:100
9 D/ `8 [! R* T# G* o) i 诡计&解答:76
6 g) m4 M; m- ?$ n( G! H 推理&线索:83 $ K# v% y5 T7 v: N! ^
误导&意外:99
$ z ]2 l8 w4 v) |7 v 文笔&人设:81
7 \& L4 B: e( U! i 总计:439
0 O/ `4 x# Q- E. z. H* h, U 等级:二级神作 ( h4 l; A3 e1 M$ N8 Q' {6 Q
$ S# c7 M3 J0 `) N) v# J
3、空椅子
" ~' V, Z3 v2 s* h& W/ [2 V http://img5.douban.com/mpic/s3425549.jpg 7 y; P' v) W; H7 w
美国某个几年没有孩子降生的南方小镇,始终有一股寂静到发冷的气氛,这种邪气孕育了“昆虫男孩”这样一个畸形、阴鸷、狡猾、早熟,且通过自学精通昆虫学和周遭地理地貌的少年犯。昆虫男孩自幼被父母娇惯,10岁时父母因车祸的骤然离世彻底扭曲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满怀恚怒,憎恨除了昆虫以外的一切事物。在他退学后的两年内,先后有多名学生被他设下的“昆虫机关”——毒蝎、毒斑蝥、马蜂窝给蛰死或蛰伤。但狡猾的他总是能把现场布置得如同意外而逍遥法外。
* m2 o( q7 V" b' |& S" v5 L
0 ]/ k4 }0 H k( Q- T- v 林肯前往镇上专门的医院动脊椎再生手术,却遇到当地贝克警长求助。原来这一次,昆虫男孩又先后绑架了两名少女,并在绑架途中杀害了一名少年,并用设下的马蜂窝机关蛰死了一名追捕的警员。由于小镇的办案人员没有受过林肯式的训练,导致现场的物证被破坏殆尽。林肯-莱姆仅有的线索是昆虫男孩出走前清理过的房间中诸多昆虫标本、被蛰死的警员临终的遗言“橡树”、还有上述已被破坏的现场。
( f; {% E+ k v9 e( E& | & i: l: x' D& `2 I. _
林肯莱姆和绑匪进行了艰苦的斗智,终于将昆虫男孩缉拿归案。但出人意料的是,昆虫男孩利用自己未成年的身份装可怜,居然说服了林肯的助手萨克斯协助他越狱。越狱途中,萨克斯枪支走火意外打死了一名干警,事情顿时急转直下。狡猾的罪犯完全控制了萨克斯,两名被绑架的少女随时面临被猥亵甚至杀害的危险。林肯莱姆将如何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再度力挽狂澜?究竟是什么土壤,孕育了昆虫男孩这样的畸胎?面对犯下弑警罪的昔日助手兼情人今日携手罪犯与自己为敌,林肯-莱姆又当如何?在这一切的背后,还有多少意外在等着莱姆?这本书特点十分分明:
0 u/ [- k( a. y
& M. \6 g) U% D5 ]7 n 1、连续逆转,次数之多,令人瞠目结舌。携风云海游曾开贴细数这本的逆转,记得本人当时去除了一些次要情节,光主线就至少逆转了5次,还不算一些小角色的身份逆转。但而且逆转的效果都较为高,是水到渠成、递进式的逆转。是随着证据而不断完善的——这种逆转,不是建立在“推翻上次层解答”之上的,完全不同于古典派和新本格那些“为逆转而逆转”甚至为逆转而设置不合理情节。 ! L! V; R( [" Y. K
" @9 T* f5 C# _3 S6 r' F- u 2、最终崩坏。这本的崩坏篇幅之短(最后7页还是9页)、效果之强(彻底颠覆世界),和日系顶级叙诡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难得可贵的是,《空椅子》的崩坏不同于游走推理守则边缘的叙诡,这个崩坏没有耍文字游戏,完全由心理死角构成的,之前给了诸多的伏笔,有些伏笔甚至几乎开篇没多少页就出现了。
0 x; b, z _! c2 i+ { 这本书是我看的迪弗众多作品崩坏效果最强的一本。
/ B' H [ b- s( l
8 g/ Q* s: A5 |0 o g 3、推理、点题。从前豆瓣有人吐迪弗的,抱怨说迪弗没推理,其实这是古典派作品读多了形成的误解,推理不是只有结局侦探召集所有人后,把全部线索一一道来并当场从一群人中揪出凶手的才是推理。很多推理是临场的、即时的,比如法庭派、比如斗智类、比如迪弗。不过,迪弗这一本《空椅子》后期却出现了类似古典派长篇本格推理的桥段。林肯根据“空椅子”为突破口,通过日常生活常识,逐一演绎,一举翻案,并以此打破僵局绝对精彩过瘾,个人认为这段推理严密性、篇幅、精彩度比得上国名系列的中上水平。
, z) r; p4 @0 _0 I B+ R% v
( W7 z) }$ J; y4 M 五项全能: 0 l! C% }2 {3 c1 b
情节&节奏:99 * K2 P* C, m( {2 C) c" Q( ^
诡计&解答:82 " H m4 x: O& Q4 V% ?0 p
推理&线索:92
# ^7 L: S/ T8 \# A 误导&意外:100
5 `+ H0 o7 q, @+ V4 Z3 n2 d9 P 文笔&人设:87
' \! j* z; x N) u& L7 z# a 总计:460
1 S% M# M$ x* O! o3 G4 j1 @ 等级:一级神作 0 r( u5 p8 ?. k
+ T: `+ b: P* X# ~% s) T/ s$ t " g: y6 G) E9 Q. @! i3 v! Z% m6 F
4、石猴子
2 @& _) I' Z/ U http://img1.douban.com/mpic/s3160830.jpg
& M+ {. R- A( K- b& l0 { z4 w( Y “幽灵”是来自中国的大蛇头,也是福州市臭名昭著的杀手。他出身于资本家世家,在文革时全家被划为黑五类而被打倒,爹妈被红卫兵打死,兄长拿了锄头试图反抗也被打死。年仅12岁的“幽灵”从此性格大变,直到文革结束20多年后,他还是经常自言自语文革和破四旧的各种口号——“你承认你是四旧的一部分吗?”、“我们必须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等等。他风餐露宿、乞讨街头,在港口混了一年,在他13岁时杀了第一个人,并在之后的一年里,逐一杀死了两年前抄他家的全部红卫兵头子。秦舞阳和夏侯惇同样14岁杀人,但在他面前相形见绌。他聪明好学,自学了称霸码头黑帮所需的一切知识,终于成为了中国方面偷渡美国的最大指挥。 7 W( D7 k( k- S9 V+ [
# e, v/ i) h$ _$ M, s4 g' ]) e
一艘满载中国偷渡客的轮船在蛇头“幽灵”的亲自押送下驶向纽约港。但被海防队发现了,然而在即将收网的阶段,“幽灵”炸沉了船只,泅水上岸。事后,为了掩盖其炸船弃同伙的罪行,此贼居然埋伏在岸边,逐一射杀了幸存的乘客。
9 _7 U0 d; K! ^/ U
$ I; g! ~6 ?, h, R3 X3 e& } 林肯与移民局的人,以及一名大陆派来专门抓捕蛇头的JC携手抓捕幽灵。然而,另一方面,幽灵带着他雇佣的“突厥人”(新星版翻译成“土耳其人”,系无脑直译)杀手们,也在设法寻找最后幸存的张家和吴家两家人,企图灭口。
3 w, W6 C j5 m5 V6 O l) O3 A8 S" X# L
这本在迪弗书中评价不是特别高,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招牌式的连续逆转,而且新星的简介似乎有部分泄底之嫌导致了意外性降低。但这本强在人物刻画给力,迪弗虽然是外国人,但对中国人心理和言行特点的把握非常神似。举个细节:中国中小学生学英语时,学单词“房子”,背的单词是“house”,长大后和老外对话,张口闭口就是MY HOUSE如何如何,殊不知,大多数国人住的都是Apartment(公寓楼),这和house是截然不同两个概念。迪弗把这点也写出来了。 ) A( Y7 ?7 f" t. M1 K6 q
" e# Z, m+ H; D 这本书翻译有不少地方属于无脑直译,比如前面说的“土耳其人”,还有林肯和中国那位JC反复说了孙悟空的各种事迹(石猴诞生、改生死簿、大闹天宫、压于五指山下、西天取经等),翻译居然还都直译为“猴王”,从头到尾不见“孙悟空”字样,我怀疑翻译不是在中国大陆长大的(比如是美籍华裔或者台湾的)。 " q* o; J- n) p2 Z; r6 s9 Z. F
' L7 z* `4 x& Z2 l/ u$ U* n
至于结局,幽灵本人意外性在迪弗众多书中属于一般般,亮点是追杀偷渡客的动机和幽灵的备用的脱罪方案。
2 b; m% f( z3 X* v- q
8 g# x) f/ d6 z* x) N9 l 五项全能: & d+ \' [3 R. M8 ^$ _% ^
情节&节奏:90
7 I* d" ^1 c' }! }6 {# @& L 诡计&解答:79
' U1 J+ s! P j8 n 推理&线索:76
8 f1 g: N D! p) x 误导&意外:81
* |; [8 X( c9 J( r6 l" o7 f5 b6 t 文笔&人设:88 5 g: {2 H: ^ E+ g1 j( g! G
总计:414
( s4 z! C7 d' C; W! r8 Z _ 结论:一流上
( s. Q7 B. b% V; m5 G
& l3 [1 t, n+ K7 Y/ T 5、消失的人 & N$ P4 ], m% Q1 {9 ^# D
http://img3.douban.com/mpic/s3379477.jpg
$ n: d# W3 H) {' J+ a) r 这是已被定义为“本格诡计式微”的当代欧美推理界难得一见的长篇本格不可能犯罪系诡计的作品,而且本格诡计诸如密室类型众多、层出不穷,并且两个核心之一运用了叙述性诡计(属于非传统的叙诡,所以读者事先知道不影响阅读)。——我以前多次说过,如果迪弗是日本作家,或者他的办案方法不是JC程序套路而是社会派套路的话,我绝对会毫不犹豫把他划入新本格作家的行列,迪弗是欧美当代最像新本格的作家,所以他的书在当前中国日系盛行的背景下销量不亚于日系。
1 s# E6 m0 {: y2 g3 \ : [: v# _# y9 ]1 }7 L8 \6 b, s* x: C
《消失的人》开场就是一个密室蒸发谜团(简介里面写的就是这个谜团),杀手“魔法师”在两个**追捕下,跑进音乐教室锁上门,**听见歹徒在房内扬言抓到人质并开了一枪,然后听见钢琴叮叮当当的声响。但当他们同时撞开两扇门进去是,魔法师、人质全部凭空消失,现场只有两张倒翻的椅子,一些纸屑和粉末和一张老旧的大钢琴。 9 i. l* U7 n4 w2 i; M, v
而这仅仅是第一个诡计。
9 U6 M. m+ i# R, w/ H
; Z% r! y& d3 n6 p' F* h5 {) t1 s 更令我震惊的是,之后不到二十页的篇幅,林肯就解开这个诡计。结合开场杀手的独白,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个密室仅仅是众多魔术表演的一个。此时书还不到十分之一。不可能犯罪之所以在当代写实作品中变少的缘故,就是现代的技术下面破解这些把戏太快了,《消失的人》则给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途径——改变诡计实用价值。卡尔说,传统密室的作用四个:伪造自杀、造出超自然现象、意外巧合、协助做不在场证明,这儿则都不是,密室也好、易容术也好,众多本格诡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迅速脱身并只留下无法追查的线索。
7 F6 b2 l+ G# n5 P5 d5 p
3 r' e9 B* G- D4 O: r 所以,第一个密室就本格密室发展史而言,并不很高明,所以它只配二三十多页并很快解答。本书的诡计看重的误导和欺骗的思想,是魔术的灵魂的展示。
0 Y _/ [; b I$ c8 m9 g 所以核心诡计是此书能成为我心中的迪弗第三神作的关键。此书大型核心诡计有两个,为了尽可能少地透露情节,我打算在最后一段再介绍之。
6 F4 {, Z# X7 S# B% W
& r+ [" S4 F* E. n$ n 本书小诡计众多,“魔法师”每次计划杀人或筹措不可能犯罪时,都会在自言自语中向“尊敬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种和他的犯罪现场设置或者诡计的原理相对应的魔术,最绝的我认为是里面的越狱情节,绝对不比迈克尔-斯科菲尔德的把戏逊色。 ; o2 m( \+ S. C- Q" h; K
) T5 @0 V& N, t+ L; P$ p/ }- J 林肯系列杀手或者犯人都有几个共性:1、有个响亮的绰号;2、高智商且身怀绝技;3、喜欢自言自语或者脑中异想天开。这个“魔法师”是典型的“林肯牌杀手”,不过,迪弗的书(包括林肯和非林肯的)就我看过的而言,个人觉得除了“冷月三部曲”里的钟表匠之外,最厉害的非侦探类角色就是“魔法师”,他不但智商高、身怀绝技、头脑冷静反应快,而且他是少有的林肯到后期都无法预料其行为的犯人(这点林肯自己都承认),最后能够抓到他,全靠林肯有个魔术师当助手再加上一点巧合(林肯破案后自称巧合是狗屁,破此案全靠科学逻辑;其实不然,没有运气是抓不到魔法师的,至少不能阻止他完成最终犯罪)。
! G! j: a8 I9 y1 A 5 g6 p! c# O2 j4 V8 N9 E* s- t
此外这个杀手是唯一一个运用智慧潜进林肯住所,而林肯全然没有察觉束手就擒的(呵呵,当时林肯都觉得自己必死了)。他能杀死林肯,只不过他那个时候不想杀而已。如果他不报自己的火警,林肯也是无论如何都救不出来的。 如果和空椅子作比较,这两本书谁更优还真不太好比,两书都有无比震惊的强逆转结局,两书都是高潮迭起情节紧凑,主犯都是高智商且身怀专业绝技。空椅子的优势是逆转次数更多,且效果略佳(主要是空椅子的连续逆转在最后二十几页),而且伏笔埋得堪称绝妙,极难猜凶手但是解谜时逻辑很强(林肯根据“空椅子”这个关键点展开推理揭出全部阴谋绝对经典)。而消失的人的优势则是,不断地运用易容术、密室蒸发以及XX诡计等在欧美当代长篇已经没落的本格诡计,并展示了这种诡计的一种全新(至少我是首次见识)的写法,让这种诡计显得现实化可行化,从而展示它们新的生命。 & F3 C) x7 l# X$ i
! @# m* z* r5 t$ P1 v/ M5 Q/ B. Z
《消失的人》是一场魔术师之间的斗志。主要和次要的诡计都涉及了魔术手段或者魔术欺骗原理。由于开场就告诉我们连环杀手受过魔术师专业训练,所以,易容术、腹语术、假指纹等传统小说认为太夸张甚至不公平的因素,这儿司空见惯且用得很妙、密室蒸发、密室逃脱也出现了数次(不过只有第一个密室蒸发是本格写法,其他的都是直接叙述他怎样脱身的)
! R, Z4 ~+ D J
( c p ?5 |8 g$ |* W1 z 五项全能: * y* O0 D2 }. @% S$ {
情节&节奏:94
% J2 v$ C8 p; A D7 @ 诡计&解答:93 ! W' ~% b3 R) f F* w
推理&线索:82 7 G* V# V, {" U2 t/ v: P/ Y3 S+ J/ |
误导&意外:93
7 d s( C4 `! j; O7 K 文笔&人设:82 $ s, i3 B4 G4 x
总计:444
" f' U9 h N# Y7 f* I 结论:一级神作(有争议) ^$ B# G+ q. e$ K
注释:这本评价比较两级,也是迪弗作品里争议最多的一本。这本的属性和争议的原因与岛田庄司早年的神作(斜屋、奇想之类的)类似:黑这本的人的观点是:动机太扯、手段夸张、杀鸡用牛刀。
/ V! l7 ?# ?& ~4 ~. r: A% W h% W- L/ F; [/ U( N1 y+ j$ S
6、冷月
( X3 n: N5 B4 c4 d& { http://img3.douban.com/mpic/s3252896.jpg , |9 Z. t0 _! ^# T8 s( m* B
纽约12月的严冬,冷冷的月光下,两个人影正逡巡于街头。钟表匠和他的同伙刚刚安排好了一起死亡。 & v8 m& A, v+ _7 L
文森特-雷诺兹:“她大概要过多久会死?” # G6 S: P! u/ K: v0 v8 j# F- F
杰拉德-邓肯:“过多久才死?嗯,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可以认为,她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23年才死亡....换个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她的死亡经历了大概15 分钟左右....不过我刚刚又想到了另一种算法,如果从死者自身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过程无限漫长。”
1 J2 N0 f# b" [7 V) X ' y7 v9 H& _# T! g
诡异的现场,离奇的死相——第一名死者被一根绳子反绑了脚踝和脖子,他最终因为力气耗尽,脚踝的绳子自然拉直而把自己勒死,尸体旁边放着一口月亮形状的钟和一首关于“冷月”的诗,显示了其死亡时间。第二名死者被绑好吊在码头,只有一只手被腾出来勾住码头的水泥岸,但这只手的手腕的静脉被划开了,他最终因为失血过多无力攀住岸而坠入冰冷的大海,死亡现场,同样放着一只月亮形状的钟和“冷月”的诗句。询问出售该型号钟表的商店,店主说一个月前曾有人订做了这种款式的钟,只不过,那人定做了十个这样的钟,也就是说,这个人准备杀死十个人。
0 K) b+ v2 b& X' W, C5 I0 f) B" A
E) z3 W) ?/ [; f 接着又是第三起案子,然而,这些受害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杀死行凶究竟目的何在?动机何在?为何要布置诡异的现场?为何要留下冷月的诗歌?这些都是未解之谜,但这些都只是谜团的冰山一角,钟表匠究竟是什么身份,他想做什么?他的初衷是好是坏?或者换句话说,钟表匠究竟是杀手,还是类似迪弗另本作品里的某角色,是个好人,还是类似怪盗罗宾那样,以侠客自居,犯较轻的罪但不从事杀人,或者是其他身份?
$ t" g. Z& T: y& w. J* E 这是全书最吸引读者的一个悬念——我之前说过《冷月》能早读就早读,一是防止审美疲劳(这本里的林肯和萨克斯已经开始讨人嫌了,经常重复说一些教条的,美式洗脑式的话),二是因为后面两作《破窗》、《燃烧的电缆》里钟表匠也有登场,而后两作,是直接点破了钟表匠的身份,等于透了《冷月》的底。这本是林肯系列第七作(第六作《第12张牌》口碑相对较平平,我还没看)。也是迪弗笔下智力最高的角色(迪弗采访中被问及钟表匠这一角色时,表示侦探的对手应该比侦探更聪明,等于承认了钟表匠比林肯-莱姆智商更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迪弗自认为刻画得最为得意的非侦探角色——“钟表匠”杰拉德-邓肯首次登场的作品。
3 a9 j- f2 E( |# H7 N, c4 x
- |* T2 m5 S, V4 Q; m4 V- g9 D 钟表匠是我看过那么多推理作品中,智力最高、运用计谋最为复杂精密的角色,目前没找到超得过他的人,无论侦探还是罪犯。此人擅长设连环计,一个圈套连另一个圈套,一个误导掩盖另一个误导,犹如钟表内部精密的齿轮一样严丝合缝,精确无误。一些看起来多此一举的、纯属猎奇的、“杀鸡用牛刀”的行为,其实到后面都有其另外的用途,或误导、或侦查、或投石问路、或配合以后可能会运用的诡计等等。——这个和兜一个大圈的“魔法师”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开场两个死者死亡现场的离奇死法和诡异现场布置,不是为了猎奇或者纪念意义,而是类似《雾越邸杀人事件》的现场,是某个诡计的一部分。钟表匠为人沉稳细心冷静,通常不自言自语,也很少说话,不过他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很有道理的精辟论断甚至哲言。
+ H9 G- T- g( ]! k0 c
3 T/ u4 ?( d- w- O% t: ~ 这本的最强悍之处,类似于《空椅子》,也在于连续的、高质量的逆转。不过与《空椅子》不同,《冷月》的逆转属于另一种风格,它巧在每一次逆转,都是在那个阶段很难猜到的情节。你完全想不到这个时候,在这个角度会出现逆转。此外,《冷月》的几次逆转质量普遍较接近,而最强的一次,个人认为是倒数第三次,而不是通常的最后一次(不过最终逆转同样挺有意思)。
/ [5 u0 n5 c# d/ Y$ c% O 3 F5 c4 F* k" P: [3 l
另外小小剧透一下,迪弗之前某作里某个漏网的反派在《冷月》后期也登场客串了,当然,此人和钟表匠、林肯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水平。
1 S c$ u$ [+ B7 Q( b4 b' A
' O' L* J" ^+ ] 五项全能: 6 h1 @& k3 ]! ^0 C* E0 P
情节&节奏:93
4 t: P; Q. z2 l0 K* B 诡计&解答:85 9 r$ |4 I# t G- c+ r" q9 D
推理&线索:80
; O9 L5 c5 N9 J: g& O9 h8 z) x. | 误导&意外:98 / _# }' q& g' r8 V6 B' @( `
文笔&人设:83 + [$ F- h+ L7 x7 O# o+ k% l
总计:439
& W J/ x2 q5 c 结论:二级神作
4 r T8 s; u6 M+ R. @& P9 q
0 N9 \0 H4 x3 L. y! M. k 7、破窗
' j' s6 Z# t! r% S; B http://img1.douban.com/mpic/s4642971.jpg
5 ~4 P6 h6 i4 n: y6 e 一个变态收集癖杀手,专门喜欢杀人时取下死者身上某个物件——头发、断指甲等等,作为收藏。而他钓出受害者的方法往往是通过数据挖掘公司来挖掘受害人的各种隐私信息。这本书作者或许是想做一个比方:当下的疯狂、妄为的数据挖掘公司就好像那个收集狂杀手一样变态、冷酷。 ' L2 @& A' ^. ? A5 ]
% o" h6 ?! ^& m' \; d' Z } 林肯手下的固定成员在《冷月》里一下子增加了两个(心理分析师凯瑟琳-丹斯;以及萨克斯升官而分配到她麾下的普拉斯基),加上原来的几位,阵容臃肿,无疑给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刻画带来了难度。因为这要么得削减主案子情节,要么得平均分配人物刻画而拖缓节奏。因而这一部后期凶手狂怒暴走+狗急跳墙连续秒了林肯手下好几个配角助手和同事。想来也令人感慨,林肯那么多对手里,智商高、专业技能强过本书杀手“522”的人多去了,522甚至可以说是智商相对最差的、性格最不冷静的一位,却是弄死弄伤林肯助手或其家人最多的一位。
' b1 q' @7 k4 T" L: o: [/ P, t . i2 h- M) w4 n
很多人都提到迪弗的书看一两本觉得很强,但连着看则很容易审美疲劳。原因:套路化明显。凶手个个智商其高,身怀绝技,行动力、分析力、临场应变都是无与伦比的强大,堪比侦探,但精神个个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且多数都喜欢自言自语;叙述方式都是警方第三人称行动视角、凶手第三人称心理视角交替(这点倒没什么要紧);案子都是连环变态谋杀或职业杀手;侦探和助手屡屡遭遇凶险,但总能碰到各种狗屎运脱身,尤其是那个阿米莉亚,不知几次上演不死神话,堪比当年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里的“不死小妹”章子怡。迪弗这么多书,结局几乎都一个样,凶手、同谋、雇主无论无间道耍得多好,最后都是给阿米莉亚这个女的抓住或因她而被击毙,貌似只有一次例外。
! _6 J3 b8 c! G, h4 w8 H! g ) f' A$ S, n2 w* D7 e
《破窗》作为林肯的第八本,想来迪弗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企图进行创新、突破:开始细致地挖掘男女主角的过去,挖掘他们的内心;凶手的活动改为第一人称刻画,凶手后期开始疯狂屠戮、陷害林肯的助手们,林肯的助手团遭到从所未有的打击(各种阵亡、被抓、重伤、被解雇)。但是上一段所述的根本几条却一点不变,所以审美疲劳仍然挺容易形成;而迪弗的转变似乎也不是那样出彩,挖掘林肯和他堂兄的过去过多,却对他堂兄鲜有刻画,这使得那么多的回忆啦,心理描写啦打不动人,沦为鸡肋,非常可惜;而凶手第一人称的尝试,我始终觉得很唐突(为什么不一起用第一人称,为什么不一起用第三人称),因为这造成一种不协调感,让人觉得这种不协调拖慢了故事的紧凑性。视角人称的不统一对其他作家倒还好,但是想迪弗这种靠故事紧凑性和快进度吃饭的作家,这无疑是自讨苦吃。最重要一点,这个第一人称叙述根本毫无必要,用第一人称无疑是为了下列用途:1、增强心理刻画的感染力和生动性,但这显然没打成目的,迪弗从前第三人称刻画的N多凶手比这个522有形有个性;第二、混淆视听,多半用于掩盖凶手性别,但此书没这个必要,女干杀肯定是男的做的。 1 t2 g0 w0 ^/ R
# ^1 k( }! f6 g3 J 好在这本书过了五分之三之后,随着凶手“522”的一个心理转变,剧情忽然变得非常紧凑快速,凶手终于爆发了,直接秒林肯身边的诸帮手以及他们身边的人,于是十几页内各种死伤被抓被解雇接踵而至,这种血腥刺激的东东我这个变态最喜欢了。
5 t( Q& P% s* h+ O5 ? 5 h/ U3 ?1 Q2 ^+ ]% F! O3 q/ I, z
可惜结局没能免俗,阿米莉亚再次在必死的情况下撞到各种狗屎运被救,凶手的身份虽然我没猜到,但是也不能算很意外。这本书虽然失望比较多,但后面五分之二的内容是相当有看头的,总体是值得一看的。迪弗到底是我见过的水准最均一、对读者最负责的侦探作家,即使是陷入模式化瓶颈的《破窗》,仍然比古典派、新古典派众多大小作家的半数以上作品精彩。 " q T$ f3 Y* B6 r* k2 |3 Y9 h* H
x* Z. ]9 V1 N6 i$ A! G/ P
五项全能: , N5 @& M4 s8 J+ @
情节&节奏:88 / C! d1 ?, l( V/ a+ _
诡计&解答:70 $ i+ F3 I/ R2 l& m, H8 h" D! E: n
推理&线索:70
) w9 ?6 n- M" p* s `9 H+ Y* I, S 误导&意外:83
* _1 u2 y0 }" L 文笔&人设:74 % t0 o4 k" p O% d# H1 R
总计:385
% p$ y: E& u& F% z {$ ^2 k 结论:一流下 9 r3 s) R" E. G# F
% X1 M1 y. G/ `& t0 d3 t% t 8、燃烧的电缆(台版译名《驭电人》)
5 M0 r. [/ W/ o6 l1 c4 D4 H8 i http://img3.douban.com/mpic/s10520127.jpg
! x6 n9 N/ ]1 J2 `3 o k$ } 有这样一种凶器,它每时每刻伴随着你左右,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但却无影无形。——这就是电。 & A$ h& r- v8 E0 A) K
因长期无保护地进行户外高压电缆修理作业,常年受到电磁场辐射而患上白血病的高尔(驭电人)对社会,尤其是电力公司系统充满了憎恶与怨恨。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操纵了整个城区的电力配给,接连制造高压电弧放电、燃烧事件:整辆公交车被强大的电流电成一堆废铁,融化的站牌铁杆化为无数高温金属液滴穿透了司机的躯体;饭店的地板被通上了电,企图逃命的顾客在拉门把手时,也纷纷触电身亡......
8 W0 W5 c/ A/ m1 z % p* J9 k& ]+ {5 n+ R2 m
高尔每次作案前都会给市政府写信,要求政府在他指定的时间内切断全市供电系统一小时来体现环保理念和对高压电缆技工的尊重;不过可想而知,市政府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即使死再多的人。因而,如何尽快抓捕高尔就成为当务之急。所幸,高尔的所有勒索信都是手写的,但除此之外,作案现场见不到凶手任何痕迹,用静电复印出来的脚印,也是平底大号的拖鞋没有半点价值。原打算在边境协同凯瑟琳-丹斯和钟表匠斗法的莱姆也被迫转而对付驭电人。但林肯撤出后,丹斯完全不是钟表匠的对手,被钟表匠耍得团团转,每每“差那么一点点”。
: e* ^5 n# Y4 [5 l* |. b * a) l( S) e0 E. k7 b5 j
一面是纽约公共安全大患驭电人的公然叫嚣,一面是边境老对手钟表匠的嘲讽愚弄,莱姆和丹斯两线开战难度甚大。此书的最大看点是钟表匠在下册后期的重返纽约,和他的老对手莱姆再度斗智。 9 @/ `/ k1 a; V
7 X" D v- ~4 ^2 j* N5 u
这本结束后,林肯在那么多事情发生后,深深感悟到躯体复原的重要性,他决定接受一个长期的、风险甚多的康复手术。故而,林肯系列到此为止可说是暂告一个段落。——估计迪弗自己也意识到林肯系列套路化已经越来越明显,而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到此也难以再磨蹭出新花样。故而干脆暂止这个系列,改写凯瑟琳- 丹斯系列。不过结局前夕的一些对话、描写也预示了这是个含糊的,半开放性的结局,钟表匠早晚还会再回来。这个系列以后随时可以继续写。
; h. j3 i0 ]; K
; e" R. g/ @; z1 O3 k' w" Z2 B 这本书运用了一个很老旧的把戏,而且这个把戏,在迪弗之前一些作品里作为辅助诡计或者其中一个主诡计,已经用过不止一次了。加上一些证据分析的指向性很强,所以结局也不是特别难料到。——只要迪弗的书看过四五本以后。
/ X* Y' \* P; G0 @ 迪弗很多作品里,都会穿插大量相关专业知识,而且截然不同于小栗流的炫学,迪弗这些专业知识都很浅显,而且大多和主剧情、案子的走向密切相关。也可以当做科普类作品来阅读,增长的知识绝对不输给专门的科普读物。——这是这本书的重大亮点之一。 $ ?$ A" n$ I& |/ M: G. F
9 R( L; n- a+ L2 b1 Q5 X
五项全能:
- O U! _' ]/ f7 }, d 情节&节奏:86 * @- O6 A* D3 n7 ~) U8 P0 A
诡计&解答:78 ( h. l" ~" z9 P0 v: \
推理&线索:74
: K6 r) v! Y' x M 误导&意外:80 / P! ]* O+ N5 Y
文笔&人设:78
4 D" `; o2 R& g7 w 总计:396 8 t- \0 E' n/ X% a$ H3 k
结论:一流下
6 m" z6 L' k0 S0 J; E' X 2 J) Z3 e+ u& K
B、丹斯系列和非系列
2 |( j" S4 n; n5 n 9、睡偶(大陆版见于《译林》2009年第一期) 6 L4 w; F& Z& Y$ _" p
http://img.qkzz.net/image/1001-1897/2009/01/face.jpg 1 b) f; y, }$ w+ `0 h+ P' G" l$ [0 @
丹斯系列首作。 9 `3 o3 X! U3 [: i* z# \
绰号“曼森之子”的罪犯佩尔同凯瑟琳-丹斯一样,具有高超的审讯、撒谎及识破谎言的本领。更为了得的是,他能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然后通过谈话笼络、控制其人心,他用这种方法勾引了很多女孩组成“佩尔家族”这一庞大的犯罪团伙,从事盗窃、抢劫等勾当。
7 o( @* ^4 h( u. } 10年前,威廉-克罗伊顿遭遇血光之灾,全家被佩尔及其同伙灭族,只有一个9岁的小女孩,由于在一堆洋娃娃之间睡觉,所以没有被发现而躲过一劫。这个小女孩因此被称为“睡偶”。作案后,佩尔和他的同伙发生内讧,佩尔杀死其同伙,但这也导致他的罪行被发现。在法庭上,他一度用言语、眼神进行心理震慑,恐吓陪审团,但最终没有得逞,佩尔被逮捕入狱。 ! }2 C1 o/ H( c c
10年后,佩尔主动招认了从前另一起谋杀案,但负责审讯的凯瑟琳-丹斯却看出了其中存在的破绽,但来不及分析,佩尔就提前行动了,他在法院成功越狱。
$ _! `2 z3 A- R; J$ G, J" N 一场针对佩尔的抓捕计划开始了,丹斯被任命为指挥。而佩尔,利用他的一个女崇拜者作为同伙,在逃亡途中,不断设计对当年的检察官和丹斯进行报复。
! o) Q& H( l( W V( X2 F* d; Y 看起来佩尔在斗争中处于绝对的下风(指纹、肖像什么的JC都清晰地掌握),但他还是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一次次逃脱,并在中后期活捉了丹斯和那位检察官。开局的审讯人和被审讯人的地位互换了。在此之际,丹斯如何保命、反审讯、脱身呢?丹斯是何许人?心理分析专家+审讯专家,洞悉人性,擅长审讯犯人和证人,以及识破并揭穿谎言。她是一个年轻的寡妇,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丈人,丈夫当年因公殉职(估计该系列早晚会专门就此写一本书)。和《恶魔的泪珠》里的帕克一样,她的弱点非常明显,就是她那两个孩子(美系当代作品的很多主角都是这个弱点)。之前有人问过我为什么四维兵科给丹斯智力只有92,计略只有A;这里就很清楚,曼森之子智力不算特别出众,但却能设计活捉丹斯。丹斯的计略实在不怎么样,属于靠技能吃饭的那种人,一旦遇到钟表匠这种满智力的角色,自然只有被耍的份了。这本书在我看的14本迪弗里,虽然依然被列为一流上,但相对14本书,其排名靠后。什么原因?第一,逆转的点子不错,但写的时候没写出力度,简言之,本该给力的逆转没写给力。第二,结尾拖沓,“蛇足”明显。迪弗之前其他作品收尾简练有力,强崩坏之后迅速结束,令人在震撼中久久不能平静。但这本,最终逆转本来就不是很突出(中期一个逆转比结局明显效果好得多),再写各种纠葛就显得拖沓了(当然,大部分篇幅的节奏还是快的)。——问题一是逆转;问题二是节奏感。强逆转和快节奏作为迪弗的最大两个标志,在这本都没有做到最好。不过作为迪弗的新系列,丹斯的故事和莱姆的故事走的是截然两个路子,倒是可以避免审美疲劳。也许是迪弗故意把节奏略为拖缓,以示和林肯系列的区别。但我表示习惯了超快节奏和超强崩坏的迪弗作品,对丹斯系列还是不很适应。这本最大的意外是第一次逆转,也就是曼森之子活捉丹斯那段。丹斯脱身的手段虽然觉得有不合理和赌博之处,但不同于《少女的坟墓》,写这本时,迪弗的情节、伏笔、人物刻画能力已经轻车熟路,这之前大量的情节埋下的伏笔和人物的性格塑造使得这一反审讯和脱身能够服人,尽管还是有些勉强。另外,这一脱逃得以成功的关键是之前一天丹斯对“睡偶”同学的询问得来的证词,丹斯临场对这一刚到手的证词进行推理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一举逆转了10年前案子的很多结论(所以虽然“睡偶”特蕾莎登场篇幅甚短,也不是重要角色,但书名却为“睡偶”)。想看不同风格的迪弗,或者对审讯、对识破谎言有兴趣的同学建议可看看此书。
8 [. \" o, u2 i' b' O5 h 五项全能: ! a0 x" v: E! G: ^/ E# O; E
情节&节奏:84 1 c1 ?* t1 R, E( t$ a* n* V# z- y
诡计&解答:84
0 A) F# a) f0 ?. H2 C 推理&线索:84
* g8 d+ [ Q% p4 c- K, z* Y" M3 M: @$ K 误导&意外:81 % A3 e& Y5 C( S: ?) U! L( ]8 t4 I
文笔&人设:85
" }; m, _* j3 Z6 d% j, a1 } 总计:418 ; {! z- s+ E/ X7 D
结论:一流上
0 X5 K; ~' c# [& K- G$ s 此外,这本的五项全能分数较可观(在《少女的坟墓》之上),但我之前打的个人喜好表却排在后面,原因一是个人喜欢和相对客观的综合评价之间有差距,原因二是这本推理、人设做得不俗(审讯犯人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刻画能不给力吗?),综合得分相应地也变高了。
. l' \5 p1 X4 U" a& [0 D( u
0 _0 l/ N* \- |& T5 _ 10、少女的坟墓
9 ]; r/ `2 |6 n" w# a( q4 E http://img1.douban.com/mpic/s3734474.jpg " |, @ b5 M; G2 L4 E, ]
这本是迪弗的出道作。 . N5 K4 O3 Y' I& ^0 A1 m p9 @4 i
自从高中语文课本学了《墙上的斑点》接触了“意识流”这个概念后(强烈建议把《墙上的斑点》从教科书上换掉,这篇太枯燥乏味,根本提不起劲,不如换成《少女的坟墓》节选,换成《棺材舞者》的节选都比原来那篇合适),看了N多西方现代小说(主要是侦探小说),也见了很多小说用意识流描写心理,但是篇幅一般很短。——因为那玩意儿长篇、多次很容易拖沓情节,让人厌烦。大幅长篇用的,如《空谷幽魂》等不少AC中后期作品以及铁伊的一些书都有这个弊病。
7 n8 K5 ~* X' K; Z% T+ R; |
- b: V8 _5 ^$ [ 《少女的坟墓》也是一篇大幅多次的意识流小说,这是由它主要角色多半聋哑这一设定而不可避免的。不过少女的坟墓虽然大幅多次进行意识流描写(我敢说至少四分之一篇幅的文字在“复原”、“直播”某某人心理的每一种活动),但是依然让人觉得紧张、刺激。它给我上了生动一课:意识流描写用途有多大,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用来做什么。这儿不是文学讲堂,我只点几句:迪弗的意识流描写为什么强于AC?一、他笔下的角色意识流展现的心理活动具有人物一样鲜明的个性,并且比该角色平时的个性更夸张,平时收敛、不敢做的,脑海里全想全做。第二,用语生动幽默,富有该角色特有的思考方式,比如那些孩子脑海的意识刻画,我是逐字读完,因为太有趣甚至逗乐子了(这么说不厚道,因为她们被绑架了),什么X战警、鼬鼠、布鲁图的东西,差点让我笑坏了。AC上述两点做不到,AC本来就唠叨,意识流里更唠叨,同一个事,同个想法她会让该角色反反复复重复好几篇,然后用另一种说法再重复好几篇。而迪弗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着的,而且是不断迅速变化着的,所谓“有活力,就有生命”;所谓“变则昌,不变则亡”。我的感觉,迪弗是我见过的现代作家里意识流运用最到位的一个,包括所有文学作品,且没有之一。 ) N1 u& j/ j1 v
5 L- w8 f9 P1 w 接下来说该书的缺点,作为出道作,少女的坟墓缺点是不少的。第一,意识流还是太多,尤其在大后期,在第五章终场前还大幅长篇地意识流刻画,之前必须意识流是因为聋哑人只能用这种方式展现内心,而那时候获救的几个女孩们已经能用正常渠道(笔、电脑、助听器)和别人交流了。何况那时候的重点是劫匪和谈判官的最终较量;再玩意识流显得轻重不分。向比较,棺材舞者和空椅子的意识流的量和频率我觉得是最合适的,篇幅不多,常常几行,最多不会超过半页,频率也不高,但是心理刻画的效果不比少女的坟墓逊色多少。
+ H2 B1 V; |" u X" D6 g3 |2 @0 z
7 l5 N4 ?: a1 F8 _ 第二,结局略仓促,人物(尤其是反派)性格、能力与某些设定脱节,从而导致全文编造的痕迹太明显——棺材舞者也有这个毛病,但此书重得多,比如结局,以劫匪全文之精明、聪明、冷静、细致,绝不会让X那种人有这种可乘之机,这种不合理翻盘让我想到《云中奇案》里面那句经典的儿科台词“我那时明明戴着手套。”,——对,就是那种突兀的感觉。再举个例子,梅勒妮中期接连破坏或试图破坏劫匪的计划,且救出3个孩子,并多次打哑语手势被汉迪发现;— —她最不老实,以汉迪残忍狡猾、掌握绝对控制的个性,怎么可能打一顿就算?就算人质不够不方便杀,以他全书展示的那种高智商和高分析力,怎么想不出这个小学生都能想到的方法:把她的手绑起来或把她的眼蒙起来!别告诉我劫匪没绳子,他们帮汽油桶用了多少绳子?汽油桶燃烧阻挡强攻的点子想得出,绑不老实者的手,蒙住她们眼睛怎么想不到? 1 w6 s' f* \* [4 v
+ ~1 _8 x' F/ H
三、差别人物的性格变化过快,上一刻是个懦夫,下一刻就能做出惊世骇俗之举也许是性格瞬间爆发,但是连着做,而且胆子越来越大,这实在太不合情理,最后还做了XX事,我表示难以接受。
8 F7 V- |: @" {
5 E1 x& M. ~0 h0 j/ R4 \+ e6 Y 最后,再对无关紧要的地方吐一下槽,第一,译者太落伍太不敬业,孩子们的心理、哑语里几乎每次都会提及X战警,那么该漫画里面有哪些主要角色起码应该去查一下。几次把“万磁王”翻译成“磁力发电机”实在不应该(还写了英文原词做注释实在可笑),没看过电影的人肯定会云里雾里,还有“死侍”翻译成西尼斯特先生,《星球大战》沿用近30年的经典译名“卢克-天行者”翻译成“卢克-斯凯沃克”,我折腾了半天才意识到斯凯沃克就是在说天行者。第二,题目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且很有误导性,少女的坟墓听起来好像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其实完全一点不相干,少女的坟墓是一首钢琴曲,而且还是女主角因听力逐渐丧失而听错了发音的,并且这个钢琴曲和故事关联性并不是特别大。 ! r$ o. }2 F! I, G
* p) J# ~) W ]$ K5 x0 M0 K, C( J
此书在我读过的迪弗众多书中定位:总体实力在人骨拼图、野兽花园之下,但下得不是太多。
* J. X; C4 z f C& u. j. c! } 文笔很好,是我看的迪弗14书中最好的可排第一,吧里去年某个看过迪弗13本书的牛人把此书排第一,想来也考虑到这个原因。 4 d8 h+ C" f3 m" i' X
, F0 u& G$ O% E: r5 N8 o2 _9 d 此书结局一般般,不怎么惊人(相对于空椅子、蓝色骇客、棺材舞者等神作而言的,比起奎因阿婆岛田等人绝大多数作品还是不赖的),前面情节表现得很明显,容易想得到、怀疑得到,一旦怀疑,各种线索、情节立刻就能完美地套上去了。此外没有迪弗其他书里的各种障眼法人物及线索。不过这个设定是专门针对美国读者(尤其是中游上游社会读者)心理、价值观而设定的转折,骗美国人或许有效果,骗中国人,中国人恐怕不会上当的。 3 ~2 N( M9 y. ?% w
, P) l! B! h& Q H1 @+ F
五项全能: ! F# }4 T3 U# u) l. ?& m
情节&节奏:92 5 [5 m+ w+ T2 N' G2 F& e: L
诡计&解答:71
6 s% u0 d. Z' `! p) ` 推理&线索:76
5 u2 z) r- K9 ~% V7 F% B* i" g+ F 误导&意外:86
4 H1 T& v4 B2 n. U6 ], i$ | 文笔&人设:91
( i0 c) q$ p: K% G" n7 d' y6 Y9 W4 j4 b 总计:416
2 W! y# T; H. S8 V 结论:一流上
, ?$ P' Y! H4 }; V3 n* x) v5 t ( z, H" i/ d2 W: d
11、恶魔的泪珠
1 a7 P& L; K3 x& D http://img1.douban.com/mpic/s6053992.jpg
8 c8 _2 g8 @& d! q* { 杰弗里-迪弗的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套路化创作,最常见的套路就是一人双角、身份替换(事实上双线或多线并叙的欧美斗智类小说或JC程序小说往往都有类似的通病),不过这本《恶魔的泪珠》跳出了这个俗套。这本属于迪弗作品中的创新之作,开局就给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匪夷所思的布局,一个勒索者给市长写了2000万美元的勒索信,限定时间,不交钱就叫杀手一直杀下去。结果主谋没收到钱就被撞死了,只剩下一个没有人管的枪手肆无忌惮地杀人。
) [' m, r& O2 U8 z; V1 ^" a+ V( U4 B0 L
" C# O) O# g: ~7 F0 ?, p 肯定有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这主谋应该不止一个,或者撞死的根本不是主谋,或者...吧,总之,除了枪手“掘墓人”应该还有别的反派躲在幕后。——但这样的话,是谁在幕后呢,如此做的目的何在?此外,开局主谋被撞死前,迪弗可是以他的准第一人称进行了详尽的心理描写,他的的确确是去领取勒索金,然后不幸横遭车祸。——但这仅仅是开局。
. S( J; E' {6 t# H/ e, ^ , |$ g: H9 Y/ K# ?- _
这本书的误导、人物形象塑造、笔迹鉴定知识(迪弗的“专业知识”都很通俗并都有用,和日系的炫学截然不同)等也都是上乘。而作为招牌的连环逆转,在本书里堪称是做到了另一个巅峰。第一层逆转虽然没有料对人,但这种手段迪弗的书里算是常见,不奇怪;然后是整个系列枪击案的最终目的和抢劫的真正实施方法,这个无比大胆精妙,反正我是第一次见这种类型的诡计——抢劫案很少写,因为很难运用诡计,不,应该是传统诡计根本没法往抢劫案上套,但迪弗这次赋予了抢劫体裁的故事一个新的诡计思路。而且这个诡计非常地岛田流,十分华丽宏大。 1 j. F+ D( {' K) ]
2 R, y9 Y# y \
单论第一次逆转和这个诡计,本书就足以堪称是本好书了。但一切终归于寂静的时候,迪弗的拿手好戏——“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以为他已经用尽了全部伎俩 ”又一次爆发了。崩坏效果类似于《空椅子》、《棺材舞者》,原理却截然不同的惊天大崩坏出现了。 4 b/ l' h6 f! W j
; p/ r/ u. ^; q4 S. f
我好几年没看鬼片了,事实上,自从走上生物学这条道路,已经没有什么鬼片能吓进我了(引用我同学的话:跳出的骷髅头连骨缝都没有,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就没啥好怕的了),上一次被吓进是斯蒂芬金的《闪灵》,还是因为半夜在空旷的保护区腹地一个人开足了音响,被声音吓的。但我看到《恶魔的泪珠》终局,皆大欢喜、一团和气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好几分钟以为见到了鬼,一度以为迪弗被斯蒂芬-金附体了。前面的世界观虽然还没有像《杀戮之病》那样被彻底推翻,但也推翻了七八成。赶紧回翻(后面会泄底展示回翻的过程)。直到七八分钟之后,回翻了好多章节,我才反应过来。这的的确确是推理小说,不是斯蒂芬金的恐怖故事。只不过运用了另外一种高级的,新本格常见的误导技巧。 4 R/ Q1 s+ J- f
! `( |0 L: Z# H( d" p) u' L
本书在我的迪弗排名大体能排第三,在《消失的人》、《棺材舞者》、《冷月》之前。 5 U! K8 }3 v& v/ i8 L
8 o- w# G' Q w! k 五项全能:
: e. \% X5 F' s& }. J 情节&节奏:98
4 E; B$ ]$ F& q6 l* D 诡计&解答:95 ' I9 M* ]+ X7 j0 t4 J# ?
推理&线索:81 : Z( M* D- [& y* f- P
误导&意外:99 2 ~: ~! R6 M# I4 p( \* `
文笔&人设:79 $ i' d m4 { r# l: }, M
总计:452 8 K0 |) @$ x& Y2 C& S
结论:一级神作 & |; S0 k- }7 Z5 R4 H
& C) g3 d& D V Q0 K: M$ y9 ~ : ?0 f4 E D/ l7 `
12、蓝色骇客(蓝色虚拟空间) 3 p: I g2 l$ k B' ~! Z, }
http://img1.douban.com/mpic/s4011142.jpg
, w) T$ W% R9 j2 p( [! A 飞特是个冷血残暴的杀手骇客,多年网络虚拟世界的生活,使得飞特完全分不清现实和网络生活之间的差别,他把杀人,尤其是那些被层层保护的人当做是“闯关游戏”,被杀对象戒备心和保护措施越严密周到,他越能感受到挑战和成就感。——杀死一个女性防身协会的发起人得10分,杀死一个在层层监控下严密保护的商业大亨得15分,杀死负责追捕他的计算机技术员领班得30分......
. p- n0 G" z% x2 [ 他精通黑客入侵、破解之术,能用手术刀般精确的技术不留痕迹地窃取各种个人、机构甚至国防部计算机上的绝密信息,并以此分析判断,找出弱点,绕过设防处,一举攻破严阵以待的要塞,杀掉他的目标。飞特是百年一遇的计算机天才,他的计算机技术领先当前网络技术约10年,完全不懂行的JC们对此一点没辙,甚至连他的半点信息都不知道;何况飞特背后,还有一个更狡猾、更隐蔽、更冷血的帮凶肖恩替他分析情报、撰写程序。肖恩是个比飞特更加残忍,更加狡猾,更加擅于伪装的厉害角色。作为飞特的知己,肖恩在飞特寂寞时给他最后一丝慰藉,在飞特面临危险时替他打掩护。在蓝色虚拟空间里面,肖恩从不表露丝毫的情感,甚至对飞特那种畸形的,扭曲的爱也给完好地掩饰起来......
% I' ?2 J Y8 m0 \! A) c
' H3 F6 _; ^! \" ?1 O/ ] 计算机安全顾问安迪被迫请出因计算机犯罪而入狱,正在服刑的吉勒特。吉勒特与飞特同为顶级计算机天才,两人当年一同创办了黑客网站,后来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吉勒特入狱时被判剥夺使用计算机的权利,安迪以破案后准许他在狱中使用计算机为条件,正式聘用吉勒特协助追查飞特、肖恩。
% p5 Q0 a- r- a+ ~2 j1 s& d
5 H! q0 p. I, M+ n$ ]6 f& ] 这本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本迪弗。此书的罪犯之一肖恩,飞特的头号帮凶,隐蔽在暗处替飞特撰写程序、出谋划策的黑客,作为全书之中最大的亮点与悬念,肖恩的身份一直隐藏得异常精妙直到小说的最后,可以说肖恩的真实身份完完全全是心理上的死角,非常难猜,绝对经典,意外性堪比《三口棺材》、《狱门岛》等本格小说。我被骗得严严实实,心服口服。就好像当年AC的《罗杰疑案》和《东方快车》一样,《蓝色骇客》开创一个新的凶手模式(记得当年才子老四看了我的书评,对“凶手人设堪比三口棺材”觉得不信,看完后信了)。后期的逆转是一次接一次,几乎把所有可能被怀疑的角色都怀疑了个遍。我自己看的时候,也推想了一种非常出人意料的凶手人设(而且有部分线索是能套上的),但最终肖恩身份无疑更震撼。 , k1 O7 h H G5 f* J
! |4 n. r0 F: p- @ 此外一个有趣、新颖的设定是,这本书“侦探”的身份。以往的侦探或是老福、波洛那样的营业侦探、或是正式、退休JC,或是魔术师、占星术士、医生、记者、教授、乡间老太婆等,职业五花八门;但惟独没有见过服刑罪犯当侦探的案例(注意是服刑罪犯,罗宾虽然是神偷,但从没被判刑定罪过)。 , n$ [0 M) ^1 C9 `( x7 `
! U4 t/ Z1 K, S1 U$ v6 h& |
计算机犯罪作为新兴的推理小说题材目前作品较少,精品更加少。主要原因是计算机犯罪和骇客对决虽然名词很时尚,但实际却涉及大量尖端、枯燥的专业知识。要把这些东西写得浅显易懂又要保持推理小说普遍应该有的推理、情节、逆转等因素,还要体现这种新题材、这片新领域特有的新颖之处,同时做到这三点实在属于不容易。《蓝色骇客》出色地做到了各方面都拔尖,是欧美新派推理的代表。《蓝色骇客》就像一部当代计算机骇客领域的百科全书,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知识(而且对知识的解说简介易懂且基本都按照需要进行解说,绝对不是小栗的故弄玄虚式的炫耀)、内涵,生动、准确地描述了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刻画了形形色色生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面的人物,以及长期依赖于虚拟世界的骇客们与现实世界的矛盾。
- C, r/ E& N* X
) E7 v+ c- t& l% v' _$ d 全书塑造的五名计算机天才(吉勒特、飞特、肖恩、安迪、3-X),都是精通计算机攻防各个领域、擅长精确入侵系统、反应敏捷、思维迅速的天才骇客。迪弗笔下的犯罪分子有个特点,临场推理能力与应变力强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拥有古典推理小说中名侦探的素质与天赋,完全弥补了他们与掌握高新科技缉凶的警方在技术上、人力上的劣势,从而使得斗智游戏变得胜败难料。这个现象在《蓝色骇客》中尤其明显。 2 H2 I2 z2 N% _& Z% I. U- H; L
, W% a) k5 s# E; V 五项全能:
% x! q8 a7 o* L# w9 @. S; I 情节&节奏:100
0 W2 r8 }4 l9 f 诡计&解答:81
3 O' N" E% |8 r. E! o# l* C2 v" [/ t 推理&线索:78 `0 x) r* @! a0 F
误导&意外:100
- ]7 ^6 D* z3 U2 M 文笔&人设:84
) w- |& N Z7 |5 ?3 I. i 附加分:创新10 2 R5 C: C$ a+ f/ l
总计:453
+ o6 U8 l x8 l |9 q3 H 结论:一级神作 0 `- Q, R7 N' g6 V8 _9 d
13、野兽花园 , I* P! v. e8 i. P5 D, w4 ^1 U
http://img3.douban.com/mpic/s6112038.jpg ) G, t n5 K" N
1936年,纳粹德国,柏林奥运会举办前夕。 6 [0 }/ F2 d5 ?& X2 }
美国方面决定刺杀希特勒幕后的高级智囊恩格勒,但直接派军人或特工去刺杀一个国家的政府要员不但卑鄙无耻,而且一旦败露就等于是宣战,还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援。故而几名官员商议后决定,雇佣一名民间的职业杀手。他们盯上了一个职业杀手“纽扣人”保罗-舒曼,在他第14次,也是他原定的最后一次作案中将起捕获,作为自由的代价,他将前往德国刺杀恩格勒。时间只有48小时(48小时之后柏林奥运会就开幕了)舒曼是个正义感极强的杀手,他扶弱除奸,以替天行道自诩,只杀恶贯满盈的恶棍、贪官、黑社会头目,就像当年的梁山好汉和各种侠客——虽然他自知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抓到了也是要被枪毙的。不过正是因为他这一特质,才被选定作为刺客。
y7 C+ i K4 ^) \ 舒曼在海上就遇到了狂热的纳粹分子找他的麻烦,到了柏林,他和潜伏在德国的内应摩根一起筹划刺杀行动——在希特勒携众人视察柏林体育馆时,恩格勒作为高级幕僚,届时将在一个防备相对薄弱的位置出现,刺客伺机可将其狙杀并出逃。 * Q7 J! w# z; Q7 N" y0 v
但踩点任务困难重重,他们在德国将面临四股不同的势力(严格说是五股):德国形警(取谐音)、盖世太保、党卫军、冲锋队。在1936年的德国,全民皆出于狂热的状态,一旦在街上跑,一分钟之内,就立刻会有上百个市民来追捕你。纽扣人和摩根接头的时候就遇到盖世太保盯梢,他们击毙了对方,但也被不少市民目击到。由于纽扣人过度的正义感,在路上惹了不少事,殴打了纳粹冲锋队成员,又留下了不少可供追查的线索。负责查案的科尔和简森搭档,在极度缺乏设备和人力(警局的设备和人力资源都被盖世太保调走抓犹太人和共产分子了)情况下,凭借推理和经验,依然锁定了嫌犯。但是......他们在追查过程中,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这和舒曼他们之前展现给读者的信息截然不同。而事实是,科尔和简森查出的结论才是真相。 y8 H. o' k! [
这本书是迪弗作品中的另类之作,一是背景的独特,还原了纳粹德国的背景,而且还原得很像那回事。二是相对传统推理小说,凶手、侦探之间正邪身份的逆转。在本作,凶手是正义的化身,而侦探们则是邪恶的代表。第三,就是崩坏的属性,迪弗其他作品中,逆转都是一层紧挨着一层,越到后面崩坏效果越猛。但本文,最强崩坏出现在中盘,——就是上面提到的科尔和简森查出的“截然不同的真相”。 / D. M6 S+ ]4 p1 R3 A
历史间谍小说有个大前提,就是大的历史事件不容被改变,必须遵守历史事实,因此可想而知,舒曼最终使命并未达成,但是为什么达不成,理由让我很不可理解,看过的读者想来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打个不泄底的比方:长痛不如短痛。当年我在AC论坛发帖表示困惑,长河落日打了一个比方:中国人的观念是:刺客首先是工具,其次才是人,既然首先是工具,完成任务的时候绝对不能带有丝毫个人情感;美国人的观念是:刺客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工具,既然首先是人,就得有情感、讲人性......
0 |- f0 A. d+ f1 Q% B% ~7 Z 但是,俗话说得好:“首恶既除,众邪自消”、“豺狼当道,焉问狐狸”,舒曼即使再有充分的、看似合理、人性的理由来辩解,从长远来看,这个决定实在不明智。这本书最大的败笔是结局,为了昭显“天道昭昭,邪不压正”,“好人好报,因果报应不爽”,迪弗居然让死人复活,这个狗血犯规设定直接让这本本来足以划入一级神作的作品降格为二级神作。想不到欧美当代那么多推理作家的宿命论和因果报应理念比国人还严重。不知是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同化能力影响的。 ( T4 U8 u; k. t/ q" H
! ~7 T+ W N: y4 b 五项全能:
4 q3 ]1 A" Q: V( p2 u8 j 情节&节奏:95
2 D3 U& n8 l- L7 W4 V 诡计&解答:87
/ i: ~6 Q1 f6 s5 f& h' d 推理&线索:83
. R! f6 ?$ e5 c. W$ P* z 误导&意外:91 / n* o, o4 |6 V$ n
文笔&人设:85 3 N0 F9 |$ w' i+ ?: n% v
附加分:-5 疑似死人复活桥段,涉嫌犯规 ! \# z+ C/ d9 {' i
总计:436 & g: \1 U' L% F# U8 i& g/ I2 k9 H
结论:二级神作 % s% d' `; N( k f' m( B
14、模仿犯 * G$ E( t, ?5 _' T0 S
http://www.yilin.com/images/issue/yl11qjzk-1.jpg
3 J8 p' R) _8 v8 o+ L6 e 迪弗的一个中篇,刊载于2011年译林秋季增刊。篇幅不长,人物不多,但短小精悍,叙事简练,还是多重逆转,所有可以怀疑的人逐个怀疑了遍。这本不同于迪弗的长篇那类连环杀手,双线并进模式,走的是古典派人人皆有可能,凶手尽可能意外的路子。不过熟悉古典派推理套路的人,可以猜到凶手。
' s- D+ U/ p A: Q% M6 i1 Z6 o 不过作为中篇能够如此,相当成功,推荐给各位。 - n/ F8 w, R: r i
另外,宫部美雪也写过模仿犯,厚厚三本,网上找《模仿犯》,出来的全是宫部这三册砖头书,莫要买错。 # g- ^, | d) w9 O
五项全能:
4 |: A: q1 c# C! I 情节&节奏:83 0 A! O; `- Q; p0 I$ i, f/ N
诡计&解答:85 ' K; k9 `5 ?) D, z
推理&线索:74
$ g; I- y7 t8 Q9 u 误导&意外:85
w4 y3 N' f; D4 H& J9 i$ ] 文笔&人设:81
7 R8 M6 k8 ?: ^& K* U2 X) a# C 总计:408
w1 |7 L) d: c8 W8 {' c% ?2 x 结论:一流上 * V2 E, k- l% C
15、黑色礼物(短篇集)
. w5 f2 l% t) c" ]# ? J9 F http://img1.douban.com/mpic/s4080633.jpg
7 l0 \+ Q# m: q 共收录16则短篇,每一则都有强逆转,一半以上的作品都运用了叙述性诡计,谁说叙诡是日系新本格的专利?谁说欧美当代没有叙诡?迪弗的叙诡玩得丝毫不比绫辻行人、折原一、我孙子武丸这些叙诡专业户逊色。
8 h9 A/ c$ [: E8 l! @ Z0 {3 L 正如开篇我说的一样,如果不考虑国籍,我绝对会把迪弗归入“新本格作家”甚至“日系作家”范畴里的。他是新本格在欧美的化身。 ; @: @- r3 s8 ]: ?
16则除《圣诞礼物》为林肯系列短篇,其他都是独立的非系列故事。 # A/ @9 `$ b* T: j E2 o8 m A
五项全能: 2 F( F+ a& l; j& O: {
情节&节奏:85 # x2 P7 m* l( A0 a9 N3 n7 ]
诡计&解答:91 % ^" h5 o% v8 e$ T
推理&线索:72
& _/ u: {3 h/ E4 h, N5 o! x6 r6 D 误导&意外:93 2 g6 k x; n0 F! [( L0 A
文笔&人设:84 + x T* v! `" z; A/ z
总计:425
& W r. M& S( s v- W0 D 结论:二级神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