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关闭
×
以前我读日本推理小说时,由于只读书,不看评价,只觉得好看就行了。但后来我看了曹正文的《世界侦探小说史略》,对推理小说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这样阅读起来或许能梳理出一个头绪来。
: I# r) T) b! |/ w5 o但是随着阅读量增加,我发现对旧认识体系越来越糊涂,很多问题非常不明白,也致使阅读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不知道吧里其他人是否有此感觉,我是越读日本推理,越觉得好些似乎该明白的问题想不明白了。这些在阅读中,其实觉得挺头疼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x& V. s! B5 m |" B
4 U8 T* x& W1 f2 t5 P# c8 q9 C* Q$ s( b# ~7 |. Z/ h0 s- `
1、“本格派”和“变格派”我一直没有见到过相对官方和正式的权威定义,只见到过各种解释,都不权威。到底这两个名词是谁提出的?最早哪篇文章?最初是怎么定义的?尤其是“变格派”的各种解释五花八门,结果后来我看了山下武的《山本禾太郎论》后,更加糊涂。另外就是“变格派”最后去哪儿啦?有的说是文学派,有的说消亡了,有的说划分成好多子流派了,到底怎么回事啊?
V5 i4 C( |4 Z* |* j* L1 G& U0 I% W" t1 [# F; k6 @5 [& `- R
+ h* W; f; X; c/ _2、“文学派”是怎么回事?似乎说它和“变格派”有意思雷同处,又似乎不同。看到傅博的文章中说,木木高太郎在日本就是“文学派”。后来还闹出了他和甲贺三郎的论战,以及所谓“一名芭蕉的问题”。由于傅博在文中的解释语焉不详,使得这种论战更让人糊涂。“文学派”是谁在哪篇文章里提出的?起初是怎么定义的,又又哪些作家呢?虽然我可能对其有所肤浅认识,但实在模糊。
2 H3 j3 p8 q$ h* c: ?
$ [" |: J# y. _$ f9 V+ y' ]8 V# U" L
' h- u) j, }( e+ @- C$ V# U3、“社会派”一词诞生于何时?我看到有人说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奠基人是大下宇陀儿,而不是松本清张。后来看到群众出版社早年翻译的《世界推理小说大观》里,竟然也把大下宇陀儿1950年的《石头下的记忆》划入社会派,似乎印证这种观点,让我莫名其妙。这种流派出现的太突然了,我觉得似乎它就像一夜之间突然蹦出来的一样。
" e8 R A1 B K
4 ~6 _/ S. v3 M( o4、土屋隆夫在《私论:何谓推理小说》里,似乎极力证明松本清张是“本格派”而非“社会派”,他说“社会派”这个词是当时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生造的名词,似乎意指这个流派没有经过推理圈的认证和理论构造,而只是一时流行语。文中作者举松本清张的《点与线》后记中的话说:“在这篇小说里,我增加了解谜的比重,减少动机的部分。我不知道这是否为’本格‘的正常作法,但是,这样似乎是背叛了我过去的主张,让我觉得有些不是味道。”以及《隔墙有眼》的后记的话:“这一点虽然很困难,但非并完全做不到。但是,我借助由《点与线》以及《隔墙有眼》两篇作品,第一次执笔’本格的‘长篇推理小说,深深体会到知易行难这件事。”来说明松本清张坚持的是“本格派”而不是“社会派”,似乎说明本格派一直是日本推理的主流。加之松本清张自己以“复兴本格”而自称,使我对该作家以及他的流派风格的认识更加混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日本方面怎么界定的松本清张呢?2 S" y, y# \7 x* M+ N5 V
$ S4 O) }, b$ r5 `0 C5、关于“风俗派”,这个就更糊涂了。最早我也是看到傅博还有既晴的解说里提到的,说“社会派”的兴盛过剩,最终沦落成了风俗推理。风俗派在我国的日本推理读者中,似乎更没概念和存在感。不过60年代确实有一大批作家,好像笹泽左保、草野唯雄、梶山季之、清水一行、邦光史郎这些作家,都属于“风俗派”而不是“社会派”是吧?这个流派算怎么回事呢?- K- `! H0 W& L+ g
7 F- m& ?1 o* K3 R& r6、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道,被我国评论者认为是“第二波社会派”的那批作家——森村诚一、夏树静子、大谷羊太郎、西村京太郎、山村美纱、斋藤荣、小峰元乃至赤川次郎等,似乎是“本格”“社会”两派合流的写法,傅博在《我所知道的岛田庄司》一文中说:“森村诚一既尊重本格传统,又继承社会派精神”,为什么这批作家会形成糅合“本格派”与“社会派”的写法?当时推理文坛有什么外因或内因促生这种现象吗?& K3 u0 K0 p- X% G
. F+ q1 W. p \
/ x, W9 `5 r1 H& A! ?. P( d' p7、看到许多篇关于森村诚一、夏树静子、大谷羊太郎、西村京太郎、山村美纱的日本和台湾方面的书评、解说,都把这些作者划分为“正统派”——如安间隆次评森村诚一的《螺旋状垂训》、山前让解说的森村诚一的《完全犯罪使者》、中岛河太郎解说山村美纱的《小京都连续杀人案》、乡原宏解说山村美纱的《京都再婚旅行杀人案》、山下泰彦解说西村京太郎的《七个证人》,还有台湾方面对大谷羊太郎《死了三次的恶人》的书评,以及天蝎小猪为《天使在消失》所作的夏树静子评论(说她的作品总以“不可能犯罪”等本格解谜展开),都说他们是“正统派”。“正统派”在我理解不就是指他们是“本格派”吗?可是这些作家在我们国家,一般都划为“社会派”吧,这是怎么回事呢?日本方面到底把这些作家算哪些流派呢?
5 x2 z# s0 Z' b/ o1 M- C
1 [2 k. \+ M# Z1 z8、关于“写实本格派”这个流派,在我国读者中实在太没有存在感了,到底这个流派是谁提出的?有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它和“社会派”似乎非常相似,导致很多作家在我国划入了“社会派”,而在日本似乎属于“写实本格派”,比较著名的像西村京太郎、山村美纱都是“写实本格派”吧,结果在我国的读者里,真的毫无存在感,似乎我们只能从“社会派”的角度去认识他们。有关于这个流派的什么详细介绍性资料文章参考吗?: r4 ^" i0 ]) w. b4 E( t
$ k% l7 W8 @8 p _6 T- d9 K, q+ `( Q. U/ `2 I) v
9、日本方面对推理小说优劣的评价标准,似乎和我们的不同,日本推理的创作方法和理论也比我们多得多。这些差异我觉得不是说我国读者对推理的欣赏角度与日本不同,现在看来,其实我国推理读者和日本推理爱好者,在对推理小说的关注度和侧重点上是雷同的。但是,由于我国的推理研究及认识太过肤浅薄弱推理小说方面的理论近乎苍白,我们对某些日本推理小说里出现的现象,无法以理论去做理性化诠释和批评,无法理性化的进行理解和评价,只能做感性化的模糊抒发。就如同看密室案,很多人评价只会说“神秘莫测,扑朔迷离”或者“高潮迭起”,这样的评论等于什么也没说。我们无法从理论上说明《玻璃之锤》和《溶于雾中》在诡计和布局上有什么不同,以及它们各自的思维特点、架构风格及创作根源,只能泛泛理解。这样的后果是,常常作者在书中,设计出极其匠心独运的巧妙内容,但我们只知道“好看”却不知道怎么好看或好看在哪儿、为什么好看,乃至这种好看是怎么形成或为什么形成的。这样让我常常觉得,一些日本推理小说佳作,给我国读者去看,就有明珠暗投的可惜。就像《嫌疑人X的献身》我们都知道诡计强,但诡计怎么好呢,好在哪儿呢?说不出来。也许大部分读者不知道这书里用的叫啥诡计(显然核心诡计不是无面尸,我觉得是用某诡计掩盖无面尸诡计的诡计,才是小说里最大的诡计),只觉得它很强。这种阅读感觉,读少的还有一定的可宽舒性,但读上四、五百本书后,我就有很大的困惑——为什么同是地球人,人家能设计出那么巧妙的诡计和情节架构,怎么我们想不出来呢?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东西是继承发展,由浅入深一步步来的,但问题是简单模式和如何演进,我却一无所知,于是我有种吃了美味却不知好在哪里,很呆很愚钝的感觉。即由于我们理论严重匮乏,对日本推理的优秀只能从感性认识,觉得它好,却不知好在哪?怎么好?为什么好?非常郁闷!& i% h: @# F# I+ c7 S8 O
z7 ?6 m5 g% I; u! B( ^0 |: K
以上的问题,我对它们糊里糊涂,一直没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我国对日本推理的引进太单一,没有介绍日本的推理论著,我们只看到作品,却没有理论,导致现在很多读者看书,感觉是知道书讲了什么,怎么回事,却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回事。我就有此感觉,知道一些作家、流派的风格特点,却一直闹不明白,为什么为是那样,以及那种流派是怎么来的,让我有一种“一知半解”的困惑。 |
|